
市民乘船饱览护城河风光。 记者 毛迎 摄
核心提示
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则灵。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13年7月,许昌市被水利部列为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2017年4月,许昌以92.5分的高分顺利通过水利部和省政府的联合验收,成为全省第一个、全国第二个通过验收的试点城市,在全国树立了标杆,作出了示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怎样管理、呵护水环境,才能保障一泓碧水漾清波呢?我市多策并举,实现了水环境治理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使城市因水而美、缘水更盛。
□ 记者 毛迎 通讯员 刘晓博
水润莲城景色美,护河工深感自豪
11月6日8时许,太阳从厚厚的云层中探出“头”来,温暖的阳光倾泻在碧波荡漾的护城河上,映出点点波光。身材消瘦的护河工李建申站在一艘小船上,挥舞着一根长长的竹竿,竹竿顶端绑着一把小镰刀。他麻利地把水中残荷的茎割断。和李建申搭档的同事用小网将一截截残荷抄起,倒进小船尾部的垃圾桶里。
“为了保证水质,形成良好的景观,我们近段时间一直在忙着清理护城河里的残荷。高峰期,我们两个人每天割下的残荷能装满6船。现在,残荷基本上割完了,接下来的重点工作是打捞飘在河面上的落叶、清除枯萎的美人蕉。入冬之后,还要清理河面上枯萎的睡莲……”李建申说。身为一名护河工,虽然工作比较辛苦,但他很自豪。因为护城河是市民亲水、游玩的好地方,能为护城河“梳妆打扮”,是一件光荣的事。
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基、生产之要。近半个世纪以来,缺水曾是许昌的城市标签。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省人均的一半,仅为全国人均的1/10。
2013年5月,抓住水利部在全国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即将建成通水的历史机遇,许昌精心谋划了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为引领,包含水系连通工程和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在内的三大水利项目。许昌对市区河湖水系实施生态治理,形成了以82公里环城河道、5个城市湖泊、4片滨水林海为主体的“五湖四海畔三川、两环一水润莲城”的水系格局。许昌百姓真正告别了“缺水之痛”,古老的护城河也恢复了往日清水绕城的风姿。
2017年4月,许昌以92.5分的高分顺利通过水利部和省政府的联合验收,成为全省第一个、全国第二个通过验收的试点城市,捧回了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的金字招牌。
水系管护、水源调度有啥妙招儿?
11月8日,我们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秋冬交替之际,记者在清潩河边看到,河道内碧水盈盈,不时有三三两两的野鸭在河面上悠闲地追逐、嬉戏。岸边是碧绿的垂柳、金黄的银杏、红彤彤的水杉,优美的生态图景让人流连忘返。
生态文明建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以久久为功的韧劲,驰而不息的精神,才能在水治理上取得让群众满意的成效。
“市区河湖水系于2015年9月开始蓄水,2016年3月开始集中实地复查,至今已运行4年,集中实地复查工作已进行43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责任单位共同努力,水系管护工作已步入常态化轨道。4年来,水系供水调度正常,运行安全平稳,管护情况良好,景观效果显著,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市河湖水系水源调度中心副主任冀红叶说。
冀红叶表示,河湖水系“三分建、七分管”,为长期保持“河畅、湖净、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效果,按照许昌市七次党代会提出的“加强中心城区河湖水系调度管护,巩固拓展水系建设成果,释放水系综合效益”的要求,我市建立了市级监督、区级管理、企业实施的三级管理体制,落实了河湖长制、领导分包负责制、日常巡查制三级管护责任制,为水系管护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水系连通环境保护和管理的意见》《许昌市市区河湖水系供水调度管理办法(试行)》《许昌市市区河湖水系管理考核奖惩办法(试行)》《许昌市河湖水系防汛调度预案》《许昌市实施河长制工作方案》《许昌市中心城区河湖水系保护条例》等一系列规范性制度文件,为市区河湖水系的管理提供了法律和制度保障。
4年来,通过各责任单位的有效监管、共同努力,各管护企业投入了大量人员和机械、船只、车辆,每日清扫打捞,共清理水面漂浮物约9.8万立方米,刷漆维护栈道护栏18万余米,修剪草坪约1800万平方米,补栽草坪9万余平方米,清除杂树、枯树、死树1.9万余棵,补栽树木1万余棵,清除杂草100万余立方米,整修护砌、路面、桥头、桥面等2800余处,修复路灯、垃圾箱等设施3590余处,平整坟头1000余处,维持了“河畅、湖净、水清、岸绿、景美”的水生态效果。
市河湖水系水源调度中心工作人员孔全伟负责河湖水系水源的调度工作。他表示,为了改善水系景观,营造良好的水系环境,该中心提前编制2019年水系保障方案,科学实施水源调度,增加调水量。同时,采取保重点、兼顾支流的调度方式,优先保障中央公园、护城河、“五湖”(芙蓉湖、北海、鹿鸣湖、秋湖、灞陵湖)、“三川”(饮马河、清潩河、灞陵河)等重要景观节点用水,分时段、分河段间歇更换其他支流水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水生态文明,成为许昌亮丽名片
在风中“翩翩起舞”的芦苇、高大的美人蕉、睡莲下游弋的鱼群……这个时节,位于清潩河上游的三达人工湿地呈现如画美景。
“不要小瞧芦苇、美人蕉等水生植物,它们能净化水质。”三达人工湿地的负责人臧尧雨说。这片风景优美的人工湿地,是我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示范项目,每天能处理3万多吨污水。
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我市始终坚持生态理念,实现人水和谐。河道两岸建设生态护坡,在精心修复的河道里,水草茂盛,动物栖息,河流可以自由呼吸,河水可以自我净化。中心城区建设人工湿地7处,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所有中水,必须经过湿地深度净化后才可以进入河道。一片湿地就是一个“污水处理厂”,就是一条生态廊道,就是一张亮丽的生态名片。
我市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文化”协调发展,“大水利、大城建、大文化、大生态、大旅游”同步推进,着力打造富有时代特色、彰显传统文化、拥有优美环境的水生态文明城市,使城市因水而美、缘水更盛。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过程中,无论是保障市民的饮水安全,还是改善河湖水质,提升城市的水环境,都与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每天清晨和黄昏,在清潩河、鹿鸣湖、饮马河、北海等河湖水系旁,随处可见跑步、跳舞、打球的市民。每逢节假日,中心城区河湖水系更是游人如织。乘坐护城河上的游船,3元钱能环游护城河,两岸美景尽收眼底。“真没想到,咱们许昌居然变成了‘北国水乡’。现在,我经常在微信朋友圈晒许昌的水系美景,外地的朋友看了之后都很惊叹。作为许昌人,我感到无比自豪。”市民曹俊英说。
生态环境的改变,使群众的幸福指数大幅提升。不论是南来北往的过客,还是久居于此的居民,都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清凌凌的水为许昌增添了灵动的气息。生活在许昌,获得感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