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国敏一边纳鞋垫儿,一边守着小摊儿等候顾客。

顾客在张国敏的摊位前扫码付款。
近日,李克强总理在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提到:“西部有个城市,按照当地的规范,设置了3.6万个流动商贩的摊位,结果一夜之间有10万人就业。”这让“地摊经济”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
在什么样的生活背景下,你会选择摆地摊儿?
5月29日13时许,市区北大街与建安大道交叉口停着一辆红色三轮车,三轮车旁的地摊儿上摆着鞋垫儿、袜子、顶针、橡皮筋等小商品。摊主是个老年女性,头发花白、微胖、走路有些蹒跚。有人买东西时,她吃力地从小凳子上站起来,在小摊儿上翻找商品。夏日的中午,热浪袭人,她缓慢活动的身影,让记者产生了了解一下她的念头。这个老年摊主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 记者 毛迎 文/图
6年前从鲁山来到许昌开始“地摊生活”
“大娘,大中午的,你咋不在家休息?吃饭了吗?”
朴实的老人指了指身边的饭盒说:“儿媳妇送来的,咸面片儿,我刚吃过。”
得知记者的来意后,老人搬来一个小板凳招呼记者坐下,和记者拉起了家常。
老人叫张国敏,65岁,是平顶山市鲁山县人。“我59岁时来到许昌。我50岁那年,丈夫得了胃癌。当时农村的医疗保险还没有普及,丈夫做手术花了几万元钱,把家里的积蓄花完了。丈夫在做完手术一年后就去世了。我一直在鲁山老家种地,后来有了腿疼的毛病,干不了重活儿。儿子不放心,就把我接到了许昌。”过往的日子虽然艰辛,但张国敏娓娓道来,脸上并没有流露出悲戚的神色。
张国敏说,她儿子中专毕业后一直在外漂泊,在安阳林州打工时谈了一个女朋友,结婚后来到许昌生活。张国敏的儿子今年38岁,有一儿一女。他把张国敏接到许昌时,两个孩子都在上小学。张国敏每天接送完孙子、孙女,感觉无所事事,就拾起了自己擅长的针线活儿,纳一些鞋垫儿在路边摆摊儿出售。
一晃6年过去了,张国敏的孙子、孙女都上了初中。因为学校离家远,腿脚不便的张国敏无法负责接送,原本在饭店当服务员的儿媳妇便辞掉工作,在家照顾孩子。
张国敏的儿子工作不稳定。去年10月,他经人介绍去郑州开出租车。“疫情发生后,儿子在家歇了很长一段时间,3月又去了郑州。不知道为啥前几天儿子回来了,已经在家待了四五天……”说起儿子,张国敏脸色有些阴沉。她为儿子担忧却又不敢过问太多,怕增加儿子的心理负担。
张国敏说,摆这个小摊儿收入不多。在儿子和儿媳妇都没有稳定工作的情况下,她摆地摊儿挣的钱可以用来买菜、买馒头、买药,这让她稍感欣慰。
纳鞋垫儿、做香包靠老手艺贴补家用
“鞋垫儿多少钱一双?”一名骑电动车的男子在她的摊位前停下来,询问鞋垫儿的价格。
“10元钱一双。”张国敏答道。接着,她从摊位上拿起一沓鞋垫儿让顾客挑选。男子挑了一双,用手机扫码付了款。“我没上过学,不认识字,以前也没用过智能手机。现在年轻人习惯用手机付款,不得已我让儿媳妇帮我买了一部智能手机,并印制了收款码。”张国敏说,在许昌生活了6年,她已经融入了这座城市。如今,她和家人在市区东顺河街租房居住,每个月房租400元钱。张国敏白天外出摆摊儿,晚上在家纳鞋垫儿。她采用的是传统工艺,自己熬制糨糊,一层糨糊一层布,粘得很厚实,裁剪之后一针一线地缝。密密麻麻的针脚,凝聚着老人的勤劳和汗水。
“我经常熬夜纳鞋垫儿,第二天三四点钟才睡。”张国敏说,由于长时间坐着纳鞋垫儿,她常常感觉腰疼。虽然身体每况愈下,但她还是舍不下自己的小摊儿。“摆摊儿赚的钱虽然不多,但能贴补家用。我每天忙忙碌碌的,也有个精神寄托。外出摆摊儿时总有年龄相仿的老太太找我聊天儿,让我感觉心情很舒畅。”张国敏说。
端午节快到了,靠做针线活儿维持生计的张国敏将迎来生意“旺季”。她每年这个时候都会缝制一些香包在摊位上出售,能挣五六百元钱。这些日子,张国敏除了纳鞋垫儿外,就是忙着做香包。做好的香包先放在家里,等端午节前再挂出来卖。“不能挂得太早,否则香气就散了。挂得太晚也不行,过了端午节香包就没人买了。”张国敏和记者聊着她的“生意经”。她缝香包用的是中药磨成的粉,货真价实。由于怕香气散了顾客不满意,她总是在端午节前三五天集中销售香包。
小小地摊儿寄托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的孙女比较瘦,校服的裙子总往下掉。咋样能把她的校服收拾得合身一些?”14时许,一名刚刚送完学生的老者来到张国敏的摊位前问道。
“买一截橡皮筋缝到裙子上,把腰收紧一些就行了。”张国敏一边回答,一边起身帮老者找橡皮筋。橡皮筋颜色不同,粗细也不一样,有好几个种类。老者挑选了一番,选中了一款黑色、四五厘米宽的橡皮筋。“这些针头线脑的小东西,价格不高很实用,地摊儿还是很便民的。”老者付钱时由衷地说。
“有智吃智,没智吃力。摆地摊儿虽然挣不到大钱,但对我这种收入不稳定的家庭来说,一个月千儿八百的收入可以贴补家用,帮儿子减轻一些负担。这就是我坚持摆地摊儿的原因。”送走顾客,张国敏坐了下来,一边纳鞋垫儿,一边对记者说。
张国敏摆地摊儿6年了,有时在文化路出摊儿,有时在北关桥头出摊儿。她觉得许昌人都很好,看她是老年人,很少讲价。她摆摊儿时口渴了,到附近的环卫工人饮水点接热水,人家总是热情相待……这两天,在和一些商贩或顾客交谈时,张国敏听说路边摊儿不再列入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感觉很暖心。
“孙女16岁,上初三;孙子14岁,也在上初中。孩子们很懂事,我给他们钱都不要,说我挣钱太辛苦。我起早贪黑摆小摊儿、纳鞋垫儿,无非是想帮儿子减轻生活压力,让孙子、孙女有更好的前途。孙子、孙女都考上大学,我就心满意足了。”张国敏满怀希望地说。没有上过一天学,是张国敏最大的遗憾。她希望孙子、孙女好好读书,过上更好的生活。
■ 记者手记
小地摊儿里的“大民生”
一块布往地上一铺,摆上自己纳的鞋垫儿和针头线脑等小商品,张国敏的小摊儿小得微不足道。她用微薄的收入贴补家用,在清贫的生活中坚守希望。
5月28日全国两会闭幕,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公开点赞了“地摊经济”。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小地摊儿关系“大民生”。服装、果蔬、特色小吃……“地摊经济”种类繁多,为百姓生活提供便利。小小的地摊儿,能够有效激发市场经济活力,切实增加就业岗位。张国敏的故事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一两平方米的小摊位,往往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天大的事情。
前不久,中央文明办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这充分说明,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地摊经济”对稳就业、保民生,聚人气、促消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一务实且暖心的举措,在群众中间引发强烈反响。
“地摊经济”迸发活力,不仅给城市增加了烟火气,还让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感受到了更多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