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桥村仿造的“郭桥”。

郭桥村建的恩泽亭。

郭桥村村干部郭子宾向记者介绍农耕文化馆。
□ 记者 黄增瑞 文/图
核心提示
市区许南路南侧有一个叫郭桥的村庄,它由郭庄、牛庙、黄庄、小重张、王霍庄5个自然村组成。如今,该村归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村张乡管辖。历史上,郭桥村因郭姓人在许南路一座桥的桥头做生意而得名。本期的《许昌往事》,记者带你走进郭桥村,探访该村曾经的趣闻轶事。
郭姓人落户桥边,因此称“郭桥”
4月20日,天气晴好,气温回升。记者驾车从市区新兴路一路向西,过西外环约1.5公里到达郭桥村。郭桥村位于许南路南侧,入村的小路旁矗立着一块景观石,上写有“郭桥”两字。
在郭桥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前院,记者见到两侧建有亭台连廊,小桥流水,花木飘香。
“我们村的来历与许南路上的一座小石桥有关。”郭桥村村干部的郭子宾说,据史料记载,北宋年间,在许昌城西数公里远有一条小河,河上建有一座小石桥。过往客商、路人经常在此歇脚,路人称这里为“过桥”。
到了明代,外来的郭姓人家看此处人流量较大,便在桥边搭建庵棚、垒砌锅灶、摆放桌凳,为过往的客商和行人加工饭菜。
时光荏苒,由于此地交通便利、生意兴隆,郭姓先祖在此落户。村名曾叫“郭庄”“郭庄桥”,后改为“郭桥”。郭桥村地名的由来,在《许昌地名志》上也有记载。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郭桥所辖郭庄、牛庙、黄庄、小重张、王霍庄五个自然村,隶属原许昌县椹涧人民公社管辖。1965年,该村划归长村张乡人民公社;1984年,郭桥大队改为郭桥村。
敌军曾在许南路修建小铁路
郭子宾说,郭桥村的石桥由青红石砌成,桥面铺有石板。1933年,许南路维修时对该石桥进行了改造。伴随着道路的不断加宽,原来的石桥已被埋在许南路下,继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郭桥”的村名却随着时代的变迁传承了下来。
1990年编纂的《许昌市地名志·征求意见稿》第九册收录有“许南路”词条,其载:许南路原系许昌至南阳公路的一段,1953年修建,沿街多建运输单位和仓库;1960年后称许南路。
“你们年轻人都不知道,在如今的许南路北侧有一段小铁路,是当年侵华日军修建的。”郭子宾对记者说,在他几岁大的时候,他对许南路一旁修建的小铁道还有印象。
另一位叫吕清旺的老人说,日军占领许昌后,为掠夺我国煤炭资源,曾迫使众多劳工在许南路北侧修建铁路。目的是从平顶山的鲁山县、宝丰县、汝州等地开采、运输煤炭。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小铁路从许昌修到襄城县就停工了。
“日军占领许昌期间,国民党军队曾和日军发生多次战斗,并在许南路阻挡日军西进。”88岁的吕清旺说,他曾目睹国民党的部队扒掉铁轨,然后在许南路上挖出多条横沟,以此阻挡日军西进。有一次,双方部队在许南路发生激烈战斗,国民党还出动了飞机轰炸。
如今,许南路作为一条过境通道,平时车流量非常大,尤其是许昌、平顶山、南阳之间的各类货车络绎不绝,可以说为这几个地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农耕文化馆展示郭桥村历史过往
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之根,传统文化之魂,悠久而厚重,苍茫而辽远。随着时代的变迁,犁、锄、耙、石磨等曾在农村随处可见的生产工具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看到这些充满乡愁记忆的农具被丢弃、贩卖,郭桥村村干部安排专人回收村民手中的老物件,并通过征集的方式,精心打造了郭桥村农耕文化馆,希望以此留住村民记忆中的乡愁,传承农耕文化。
“我们村的历史过往,在农耕文化馆都可以看到!”郭桥村的村干部对记者说。记者注意到,郭桥村农耕文化馆占地数百平方米,有多个房间组成。从村庄的起源到发展,既有文字与照片,还展示有上千件实物。
其中犁、耙、煤油灯、织布机、手摇纺车、缝纫机、辘轳井等老物件整齐地摆放在房间的两侧,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看到这些老物件,脑中就会浮现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画面。一件件物品承载着历史,也寄托着一代人的记忆。
郭桥村党委书记吕绍生说,该农耕文化馆建于2014年,主要目的是为了教育年轻人不忘初心,留住乡愁。让他们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过去的艰苦奋斗和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如今,农耕文化馆成了“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重要载体,其已成为郭桥村农耕生活的“活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