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艰苦年代人们常吃的酱豆、腌芥菜等咸菜,如今成了生活的“调味品”,摆在超市里出售。
□ 记者 毛迎 文/图
说到饮食,人们便会联想到各色菜肴。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当下,超市、菜市场里一年四季不缺蔬菜和肉类。但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寻常人家一年到头难得吃上几顿肉,蔬菜品种也相对单调,巧手的主妇们用野菜、黑菜、咸菜等来丰富一日三餐,让生活过得更有滋味。
野菜、黑菜
一年四季换着吃
“妈妈趁周末做了鸡蛋槐花馅儿的饺子,还有腌好的香椿,太美味了……”5月22日,许昌网友“青青”在微信朋友圈里晒出一组美食照片,引来众多朋友“点赞”。
5月下旬,槐花早已开败,香椿也不再鲜嫩,但生活经验丰富的大妈、大婶们会在4月里趁槐花大量上市时多买一些,将其晒干或焯水后冷藏,可以较长时间保存。香椿经过腌制之后,放入冰箱随取随吃,也是一道美味的小菜。这些保存美食的技巧,都是艰苦年代积累下来的生活经验。
“从初春到深秋时节,地里、树上都能找到可食用的野菜,许昌人还会把芝麻叶、红薯叶做成‘黑菜’,能长期存放。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各种野菜、黑菜一年四季可以换着吃。”韩晓民说。他在《许昌民间日常饮食》一文中记录了我们身边一年四季各种常见的野菜。麦苗返青,田间地头的野菜便多了起来。挖野菜用的工具是铲子,说“挖”,太夸张,在许昌叫“剜野菜”。麦田里的野菜主要有荠菜、面条棵和毛妮菜。许昌人习惯称荠菜为“荠荠儿菜”,荠菜在野菜界名气很大,美食家苏东被的一句“时绕麦田求野荞”更让荠菜出尽了风头。
野生的荠菜外表不起眼儿,味道却很鲜美。挖回的荠菜清洗干净后,放进热水里一焯,顿时绿油油的,而且清香四溢。用香油、蒜汁儿凉拌,很爽口,还有嚼头。如果爆炒,热油一激,它们马上缩水,放进去时一大锅,出锅后却只有半盘菜。如果制成猪肉荠菜饺子,那便成了佳肴。
面条棵的学名面条菜,一是它的叶子细长,像面条;二是做面条时,可当随锅菜。面条将要出锅时,抓一把洗净的面条棵放进去,一烫就熟,出色又出味儿。
毛妮菜和面条棵相似,但它的叶子短而窄,一簇一簇的,很肥实,根是紫红色的。毛妮菜吃起来有些涩,几十年前人们用它果腹,如今这种野菜已经很少有人食用了。
春暖花开,野菜也开了花,一开花,野菜便又涩又难嚼,不能吃了。地里的野菜少了,树上的野菜却层出不穷。
“现在人们吃惯了大鱼大肉,觉得榆钱、槐花、香椿很美味。在生活比较艰苦的年代,人们不仅吃榆钱、槐花、香椿,连柳树芽、榆树叶、桐花都吃……”70多岁的市民赵凤英说。
春天里,野菜层出不穷,“你方唱罢我登场”。到了夏天,田野里长出一棵棵马齿苋,许昌人俗名“马食菜”,茎红叶绿,看上去肉墩墩的,味道略酸,可与面拌匀后蒸食,也可以用来烙菜馍。秋季里,脆生生的红薯梗成了农家餐桌上的家常菜,红薯梗可以焯水后凉拌或直接爆炒,看起来与蒜薹类似,却不及蒜薹好吃。
“许昌人喜欢吃的‘黑菜’通常指的是芝麻叶或者红薯叶,从芝麻棵上掰下的绿叶黏性很大,放进水里煮过之后呈黑色。红薯叶霜打后,晒干,也呈黑色,这‘二黑’都称‘黑菜’。只要不受潮,黑菜可长期存放,吃的时候,用水泡开,黑菜包子、黑菜糊涂面,都是值得称道的家常美食。”韩晓民说。
三伏天里晒酱豆
曾是许昌农家的“必修课”
5月23日,40多岁的市民常俊峰去超市购物时,专门买了一些酱豆,准备回家和辣椒圈一起炒。“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一旦西瓜大量上市,妈妈就开始忙着做酱豆。那时候秋冬时节新鲜蔬菜种类少,全靠酱豆的咸香来激发食欲。不论吃烙馍还是喝稀饭,都少不了一碟酱豆。”常俊峰说。
尽管咸菜没什么营养,甚至吃多了对身体不利,但是,民间对咸菜还是很有好感的。许昌人常吃的咸菜主要有酱豆和芥菜丝。
“许昌人制作酱豆俗称‘晒酱豆’,通常要经过选豆子、泡豆子、煮豆子、拌面、焐豆子、拌料、晒制这几道工序。”韩晓民说。他向记者介绍了制作酱豆的方法:
首先要精选适量黄豆,把杂物及发霉、干瘪的豆子统统挑出去,剩下的黄豆粒粒饱满,再用凉水冲洗,除去尘土,放在盆子里浸泡一阵子。等豆子膨胀后,人锅慢煮,煮至豆子尝起来口感有些面时,捞出滤水,放在筛子里控上一夜。之后,往黄豆上均匀裹一层薄薄的麦面,裹面的厚薄,以豆子之间互相不粘连为宜。这个过程俗称“拌面”。
接下来是“焐”。在室内支起一块较大的木板,铺上牛皮纸,有些人家找不到合用的木板,干脆把被褥一掀,铺在床板上。把裹上面的黄豆均匀地在纸上,约一指厚。摊好后,再在豆子上盖一层纸,让豆子慢慢发酵。
“焐”好的豆子放进筛子里,端到太阳下晒干,双手捧起长毛的豆子,反复揉搓,把绿毛搓下来,便可进入下一个环节“拌”,即把豆子和各种调料、辅料搅拌在一起。西瓜虽是辅料,但必不可少,加人西瓜后制出的酱豆,味道更地道、更正宗。也因为加入了西瓜,酱豆又称“瓜豆”。
想要酱豆好吃,“晒”是关键环节。制作酱豆多选在三伏天,气温高,阳光“毒”,雨季还没有来临,是晒酱豆的黄金时期。
“以前到了夏季,三伏天去农村走一走,就会发现几乎家家户户的墙头上都有酱豆盆。连续晒半个月后,酱豆变成了暗红色,非常黏稠,酱香扑鼻,酱豆就‘晒’成了。”韩晓民说。
咸菜也能做出花样
让平凡的日子更有滋有味
把酱豆贮存在陶罐或坛子里,只要不进水、不沾油,可保存一年。吃的时候,用勺子舀出半碗,锅里加足底油,葱白切段,大蒜切片,爆炒,把酱豆倒入,翻炒几下,酱香、葱香、蒜香迅速散发开来,加适量水,小火慢熬,熬至黏稠,即可出锅。这个过程称“熟酱豆”。辣椒段俗称“辣椒圈儿”,熟酱豆时加人辣椒圈儿,便是著名的风味小吃“酱豆辣椒圈儿”。有些人家富裕,熟酱豆时加入肉丁、花生,味道更佳。
热蒸馍蘸酱豆,烙馍卷酱豆辣椒圈儿,都是令人垂涎的美食。但酱豆毕竟是咸菜,不能多吃,也不能常吃。
在许昌,芥菜专指根用型的大头莱,俗称“芥疙瘩”。有句农谚是“头伏萝卜二伏芥,进入三伏种白菜”,芥菜能录入农谚,表明它和萝卜白菜一样,都是旧时的大宗蔬菜。
秋末冬初,芥疙瘩长成,就可以用它制作咸菜了。芥疙瘩可切成块或者丝腌制,腌好的芥菜块或芥菜丝加入香油、香醋,配以葱花或蒜苗凉拌,爽口开胃。
韩晓民说,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酱豆、芥菜丝等咸菜因为可以长时间保存,帮助不少人家度过了缺少新鲜蔬菜的秋冬季节。春夏时节是蔬菜生长的旺季,过去,乡下人一般不买菜,在自家地头开片菜园,地里有什么就吃什么。
值得一提的是,许昌人夏季爱吃的荆芥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荆芥味道独特,辛辣中略带苦头儿,很多人喜欢这味儿。最简单做法的是把荆芥洗净控水,不用任何调料,生吃。生荆芥用水洗过,茎叶抖擞,小盘装不了多少菜,几筷子就夹完了,须用大盘子盛装,便有了“大盘荆芥”一词。
据说,古时候只有中原地区出产荆芥,中原地区自古以来就比较繁华,偏远地方的人来到中原,算是开了眼界、长了见识,当然,也能吃上从未见过的荆芥。后来,如果说某人“吃过大盘荆芥”,则是赞美这个人经历过大场面、见多识广。
眼下荆芥正大量上市,吃大盘荆芥的时候到了,想起这个传说,更觉荆芥添了几分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