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

结缘千年 缠绵荷事知多少 □ 记者 张铮 2022年06月17日 手机许昌网

编者按:

“一花引发千年事,触花牵动万人情”此言出自《荷花赋》。自古以来,荷花深得文人雅士喜爱,留下了许多与荷花有关的诗篇。民间旧俗更是把每年农历六月廿四当作荷花的生日,人们结伴前往种植景点观荷。

对许昌人来说,夏日赏荷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家门口的护城河、许昌西湖公园、中央公园、学院河……都是许昌人的大荷塘。近日,许昌西湖公园的湖面上,第一朵荷花和大家见面了。这也意味着,我们期待的荷花季要来啦!本期《许昌往事》,我们将追寻着许昌人对荷花的记忆,聊聊荷花与许昌那些大家不知道的故事。

核心提示:许昌与荷花的渊源历史悠久,据史籍记载,宋朝时期许昌城就形成了“十里荷花,江湖极目”的盛况。20世纪80年代,许昌决定将荷花定为市花,将荷文化、荷元素渗透到城市中,成为许昌一张亮眼的城市名片。

那么,许昌与荷花结缘的千年往事都有哪些?随着荷花季的到来,我们不妨从历史的烟尘中寻找那些莲城荷语的动人故事。

祖先最早种植荷花是为了吃?

6月7日清晨,许昌西湖公园伴着夏日的微风,“荷塘”里十几株荷花迎着晨曦提前绽放。在许昌西湖公园晨练的马红军开启直播,向粉丝们“第一时间”报告这个好消息。随着许昌西湖公园第一批荷花的绽放,我们期待的荷花季来啦!

“荷花被称为‘活化石’,是被子植物中起源最早的植物之一。”市园林绿化中心副主任、高级园林工程师郭忠磊告诉记者,人类诞生以前,大约一亿零四千五百年前,荷花就和少数生命力极强的野生植物生长在当时仍十分贫瘠的地球上。

中国是荷花的原产地。20世纪70年代,考古专家在柴达木盆地发现荷叶化石,历史至少有1000万年。1973年,在浙江余姚县距今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发现有荷花的花粉化石;同年,在河南郑州市距今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两粒炭化莲子。

从“仰韶文化”的考古发现中,我们可以想象到距今5000多年前的中原大地,荷花已经“走”进了我们祖先的生活。

“也许大家不知道,我们的祖先种荷花,最初的目的是‘吃’,荷花的莲子和藕都可以食用。”郭忠磊说,随着时代的变迁,荷花逐渐从食物转化为观赏植物。

西周初期,古人食用蔬菜约40余种,藕是其中之一。《诗经》中有“隰有荷华”之句,意指中国大地上凡有沼泽水域的地方,都生长着荷花。可以说,中国是世界上栽培荷花最多的国家之一。

“荷花是何时被作为观赏性植物种在园子里的?这就要说到吴王夫差了。”郭忠磊说,根据史书记载,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在离宫(现在的苏州灵岩山),为讨宠妃西施欢心,特意移种野生红莲,修筑“玩花池”。

在随后的千年时光里,中国古代文人逐步形成了赏荷、写荷、赞荷、画荷的风尚。

曹操开启荷花与许昌的千年之缘?

许昌地处中原之中,与荷花结缘的故事也有千年历史了。

“历史上,曹操重视水利建设,他多次亲领大军南征北战,改善了许昌的水运。众所周知,运粮河就是曹操为了运送军粮而修建的。”6月8日,已经80多岁的退休老干部朱自成推着老伴儿,一边观赏护城河的风光一边说。

那么,曹操和荷花有啥渊源?相传,曹操忙于公务患了头风病,神医华佗前来救治。他从外地引来植莲技术,教许昌百姓在河内种植莲花,用莲蓬作药引子为曹操治病。

相传,荷花入许还有一个传说。东汉末年,董妃是汉献帝的宠妃,乃车骑将军董承之女。许昌有座董贵妃墓,记录这段历史。传说,董妃生前酷爱荷花,她认为荷花是“翠盖佳人”“花中君子”。汉献帝刘协就是看上董妃具备天然的美、自然的美,所以倾心喜爱。

董妃死后,许昌周边水域开出一朵朵美丽的荷花,花大如盘、芳香四溢、灼灼华光、映红天际。据说,汉献帝刘协死后变成了一只蜻蜓,每当荷花出水的时候,它总是恋恋不舍,频频站在最大的一朵荷花上,久久不肯离去。

这些都是传说,没有史料记载。但据史料记载,北宋时期,百姓在许昌城西的小西湖边植树插柳,种上莲藕,使小西湖成为中州有名的园林胜景。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等文豪都曾在此流连忘返。北宋诗人梅尧臣在《登许昌城望西湖》中写道:“岸痕添宿雨,草色际平田。夏木阴犹薄,朱荷出未圆。”这句诗为后人描绘了北宋夏季许昌西湖的美景。

“西湖莲舫”见证“莲城”过往?

提起“西湖莲舫”,许昌人并不陌生,许昌西湖公园里就有这处景观。

6月9日,记者来到许昌西湖公园,“西湖莲舫”位于小西湖湖心,是一个红船造型的景观,里面有回廊、有亭子,不少人喜欢在这里观水景。

“西湖莲舫”曾为“许昌古十景”之一。清道光《许州志》载:小西湖水源于陉山之泉,弯环盘折流行至此,蓄而聚焉,通连于州城之濠,前贤守是邦者,相其地形水势,因高而为亭台,因下而为池沼……其间有梅、有荷、有莲,花木相错,不能遍举。路虽细可以驰马,波虽浅可以泛舟,因满湖荷花,故称“西湖莲舫”,为“许州古十景”之一。

“一片波光散晓烟,红衣馥馥翠田田。州城宛在芙蓉苑,何用兰桡拨画船。”清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这首由许州知州甄汝舟所作的诗描绘的是“许昌古十景”之一“西湖莲舫”。

已经82岁的“老许昌”胡德军告诉记者,在20世纪50年代的市民眼中,西湖是大家洗衣服和游泳的好去处。经常有三五成群的妇女,带着搓衣板和皂角,到西湖边洗衣服。

“当时,小西湖与护城河相连,一到夏季湖中荷花盛开,成为西湖的美丽景观,引得不少市民来此散心、游玩。”胡德军说,许昌小西湖盛于唐宋,苏轼、司马光、范仲淹、朱熹等都在此留下了不少诗篇。欧阳修在湖中修建了船形的“欧阁”;苏轼在“欧阁”之西修建了“长啸亭”,在湖中建有“读书亭”;韩愈建有“展江亭”等。文人的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小西湖的文化内涵。

2012年,西湖公园进行提升改造,以“欧阁”为原型,在红莲岛的南端建造了一座石船模样的二层小楼,命名为“西湖莲舫”,以此纪念小西湖莲花满湖的盛景。

斗转星移,小西湖上碧波荡漾,静静地陪伴着早起遛鸟儿的大爷和跳广场舞的大妈们。随着盛夏的到来,水中摇曳生姿的荷花将为这座古韵、古色、古香的城市增添一抹自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