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代玉蝉。 许昌博物馆供图
□ 记者 张铮 通讯员 吴艳丽
炎炎夏日,耳边不时传来阵阵蝉鸣声。
“蝉”这种独特的生物有多种叫法,如螓、蜩、螗、蟪蛄等,还有一种十分有趣味性的说法:知了。
由于蝉的生命周期中能羽化,古人认为其是一种周而复始、绵延不绝、长生不老、延年益寿的生物。汉代以后,人们都用蝉的出土来象征人能重生,也代表着对生活的无限热爱。
玉蝉作为古代常见的玉石雕刻题材,所阐释的文化更加源远流长,寓意深远。许昌博物馆内珍藏着一枚汉代玉蝉。7月13日,记者走进许昌博物馆,带您了解这枚汉代玉蝉的故事。
玉蝉始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中国有着悠久的玉文化历史。中国玉文化从新石器时代发轫,贯穿了中国历史的各个阶段,成为中华文明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玉从蛮荒时期用于工具、武器,到后来文明时期用作礼器、饰品……玉器成为族群、社会等级的标志。所以,才会有《礼记·玉藻》所载,“古之君子必佩玉”,才会有“居则设佩,朝则结佩”“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
“这枚汉代玉蝉,长6.1厘米,宽2.7厘米。”许昌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陈文利说,蝉在古代经常以一种最为普遍、最为悠久的昆虫形象出现在古人的玉雕中,尤其是玉蝉作为古代常见的玉石雕刻题材在古代玉文化中的地位备受尊崇。
从现有的考古资料看,以玉作蝉者,始见于新石器时代晚期,但数量颇少。如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玉蝉,尺寸较小,为较抽象的仿生形态,仅简单表现出蝉的头、目、翅等基本部位。商代的青铜器上镌刻有蝉幼虫的形象。汉代以前的玉蝉大多采用玉质细腻、色彩洁净白皙、无瑕疵的青玉、碧玉琢磨,对雕工极讲究,力求匀称清晰的轮廓、简单粗犷的线条与优美精细的描绘,多用古典朴实的造型,纹饰简单干净、简洁流畅,入手圆滑易把玩。明、清后的雕刻玉蝉讲究品相完好、包浆醇厚,但也会在蝉身周围加上回纹、勾云纹等多种吉祥纹样。在不同器物上,蝉纹所蕴含的某些寓意和审美意境也不尽相同,所以,蝉纹具有很强的审美性、观赏性与装饰性。
古代的劳动匠人们将高硬度、高质量的玉石精心雕刻出轻薄的蝉翼、细小的蝉足,让蝉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细致逼真地呈现在大家眼前 ,再辅以精美绝伦的雕花纹饰,仿佛这蝉马上就要活过来似的。
口衔玉蝉便可羽化成仙?
玉蝉配高士。电视连续剧《琅琊榜》中,林殊的恩师、身居太傅高位、门人弟子遍布天下的黎崇就是这样一枚玉蝉的主人,后来他的玉蝉传给了得意门生林殊,即梅长苏。梅长苏就是以此玉蝉为信物,请动当时的鸿儒大家周玄清出山,赢得了朝堂论理决定性的胜利。
“玉蝉除作为佩饰之外,也是葬玉,尤其在推崇厚葬的汉代。”陈文利说,所谓葬玉,是指那些专门为保存尸体而制造的殓葬玉器,并不是泛称一切埋在墓中的玉器,非为殓葬之用的玉器,只能称为随葬品。
古人认为,玉能保护尸身不腐,有着品级的王侯贵族死后全身上下要裹一层用金线或银线连缀玉片的衣服,并且在人身的九个孔窍里也塞进一块玉。死者的两手里也握有玉,叫玉握;双目遮盖了玉,叫玉瞑目;含在口里的玉,叫玉唅。
汉代时,玉唅多做蝉形,寓意非常明了,蝉由地下洞出蜕变得生,玉蝉含入亡者之口,寓意亡者“蝉蜕”复生,灵魂延续。
再者,蝉纯洁、通灵,在逝者口中含玉蝉可以使他不受邪魔侵扰,永保身体不腐,灵魂不朽。《说文解字》中:“蜕,蛇蝉所解皮也。”蝉形的玉唅,是古人借助蝉的生理特性来赋予其特定的意义,希望人能在死后,脱胎换骨,清白于世,羽化飞升。
作为葬玉的玉蝉,它的形象是一只收敛着翅膀的蝉,一般而言,作为口含的玉蝉上是没有孔眼的,刀工技法也比较简单明了,寥寥几刀即刻画出蝉的形态。
“从人的精神层面上来说,古人用蝉的一生来比喻自然界人类生命的代代相传,这是一种精神寄托。”陈文利说。
玉蝉:一种精神的象征
骄阳似火,蝉鸣如嘶。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在古人心目中一直被视为纯洁、清高、通灵的象征。诗词歌赋中常见对蝉的赞美,如西晋文学家陆云的《寒蝉赋》曰:“夫头上有緌,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享,则其廉也。”《庄子·逍遥游》中:“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荀子》中:“饮而不食者,蝉也。”《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正是出于一种“崇蝉”情结,以及对其生活特性的仰慕,蝉在古代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享有很高的地位。
“古代玉蝉的用途一般分为三种,除了用于丧葬的玉蝉,还有佩饰蝉和冠蝉。”陈文利说,佩饰蝉,顶端有对穿眼可佩戴于身上以作装饰或用于辟邪。冠蝉,是帽饰的一种,修缀于帽子之上,作为主人身份的象征,既能彰显地位,又能显示清高。君子冠蝉是把自己与玉石的品质相较量,豪门贵族冠蝉则是身份、权势与地位的象征。
历史悠久的蝉配饰,不仅出现于人们的衣着上,还存在于香囊、丝织物、玉器之上,不仅代表着美好,也是文化的传承。
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以蝉的蜕化来比喻人的重生的思想早已不复存在,但人们赋予蝉的品行以及其中衍化出的文人气节,通过诗词歌赋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