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

许昌人的消夏记忆(三)在空调还未普及的年代,曾经的消夏图景令人难忘 轻摇蒲扇卧竹床,最是消夏好时光 2022年07月29日 手机许昌网

核心提示:俗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就是三伏天了。今年中伏有20天,因此,我们将会度过为期40天的“加长版”三伏天。眼下正值中伏,天气酷热,很多人都躲在空调房里不想出门。那么,在空调还没有普及的年代,人们有什么消夏“利器”呢?炎热的夏天,坐在树荫下摇着蒲扇和街坊邻居拉家常是很多人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消夏图景。除了蒲扇外,用竹子制成的竹床几乎也是家家必备。轻摇蒲扇卧竹床,是很多人心目中幸福的消夏时光。

1.蒲扇曾是必备的消夏“利器”

“蒲扇多少钱一把?”

7月24日,在市区文化路一个出售日用品的店铺门口,50多岁的市民马志华看到一个纸箱里堆放着十几把蒲扇,就驻足问了问价格。“这种蒲扇很耐用,我记得小时候家里没有空调和电风扇,每年夏天都会用到这种蒲扇。长辈们节俭惯了,会用布条缝在蒲扇的边缘,称作‘包边’。包了边的蒲扇更结实,能用好几年。”马志华说。

扇子历史悠久,种类很多。有纸质的折扇,在古装电视剧中常常有翩翩公子手持折扇的镜头,折叠之后便于携带,打开可以扇风;有精致美观的团扇,在古画中经常能够看到美人轻摇团扇的画面;有比较奢华的羽扇,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词句,让人直观地感受到了一代风流人物的才略、气度。

对于寻常人家来说,折扇、团扇、羽扇都不如蒲扇实用。蒲扇用植物的叶子制成。新的蒲扇带着一股淡淡的植物清香,扇动时连扑面而来的风也含着香味,让人感觉清爽宜人。细心的主妇会找来各色布条,在新买的蒲扇边沿缝上美丽的花边,既增添了蒲扇的美观性,又延长了它的使用寿命。

在采访过程中,一些“70后”“80后”不约而同地回忆起了儿时消夏的趣事。在没有空调和电扇的日子里,孩子们经常通过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来定输赢,输的一方要拿着蒲扇给赢的一方扇风,事先约定,输一次扇几下。小小的蒲扇,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多乐趣。

2.许昌也曾生产竹床

冰丝席、藤席……7月25日,在市区颍昌路一家商场内,市民李艳瑞正在挑选凉席。“我小时候家里每年夏天都要用到竹席,还有用竹子制成的竹床。炎热的天气里,用湿毛巾把竹席或竹床擦一下,躺上去感觉很凉爽。”李艳瑞说。如今,随着空调的普及,市场上已经难觅竹床的踪影,连竹席也逐渐被轻便的冰丝席、藤席等取代了。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里基本上家家户户都有一张竹床,其就是用竹子制成的床。夏天到了,把原本闲置的竹床搬出来,清洗干净后,放到屋檐下或树荫处,成了全家人纳凉的好去处。

许昌地处中原腹地,并不是竹子的主产区,但你知道吗,许昌本地也曾经生产过竹床。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村张街道办事处塘坊李社区的居民以前除了种地外,还搞竹子加工。竹帘子、竹篓子、竹床、竹架板等竹子制品,他们都做过。

20世纪70年代,农村集体经济兴起,各村都搞副业、抓经济,力争上游。一时间,农具厂、印刷厂、砖窑场等一大批低门槛、劳动密集型“企业”应运而生,甚是红火。在塘坊李社区,上了年纪的人还记得村中曾有一个叫“竹叶社”的集体“企业”,当年十分红火,3天加工60吨竹子。

塘坊李村(今塘坊李社区)没有竹子,周边的村镇也没有竹子,为何要成立“竹叶社”?原来,当年市土产公司的知青在塘坊李村劳动,并在村里成立青年突击队。青年突击队的成员有五六十人,均是市土产公司职工的子女。为支持塘坊李村发展生产,青年突击队鼓励该村成立“竹叶社”,并说服市土产公司的领导以内部价提供竹子。

塘坊李村加工用的竹子有毛竹、镐竹等,竹制品有矿山用的竹筐,酒厂用的酒篓,百姓用的竹帘、竹床、竹架板等。前期销售由市土产公司负责,几乎不愁销路,生产多少销售多少。后期,“竹叶社”派业务员拓宽销路,竹筐主要销往禹州的矿山,酒篓销往临颍的酒厂,竹帘、竹床则在许昌销售。

“竹叶社”成立于1974年,1976年达到顶峰,效益不错,成员增加至三四十人,每天24小时生产。然而,好景不长。1978年左右,塘坊李村由一个生产队分成3个生产队,红火的“竹叶社”突然停产,最后被解散。

“竹叶社”虽然早已不复存在,关于竹床的记忆,却深深地留在了老许昌人的记忆里。

户外纳凉,看电影乐趣无穷

7月25日下午,市区西湖公园,几位老人正坐在树荫下纳凉、聊天儿。“没有电扇和空调的年代,酷暑时节怎样度过?”面对记者的询问,老人们纷纷表示,那时候大家习惯在户外纳凉,摇着蒲扇谈天说地,小孩子们聚在一起做游戏,或者听大人讲故事,场面很热闹。偶尔还能看一场露天电影,更是给夏夜增添了无限的乐趣。

“现在想想,没有空调和电扇的夏天其实挺快乐的。”60多岁的市民苏喜莲说。苏喜莲的老家在农村,她说,20世纪80年代初期,电扇、电视机都是稀罕物。夏夜里村民都习惯在户外纳凉,找一处开

阔、干净的地方,洒洒水、清扫干净,来纳凉的人带着席子往地上一铺,躺在席子上边摇着蒲扇边聊天儿,那种感觉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慢生活”,很舒适。

在农村,几乎每个村子都有见多识广的“能人”,在纳凉的时候喜欢讲一些传奇故事,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听得津津有味。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活跃着一些电影放映队。一个放映队,就是一座流动的电影院。电影放映员用自行车载着放映器材走村串户,找空地架起设备,拉来电线,固定好银幕,把欢乐送到千家万户。

“我小时候没少看露天电影,尤其是放暑假的时候,因为不用担心第二天上课迟到。我只要听说附近哪个村子放映电影,就会跑去看,《地道战》《小兵张嘎》……这些经典的电影我不厌其烦地看了很多遍。”市民张耀伟说。

空调、电扇、冰箱……这些“冷”家电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大家在纳凉方便的同时,也失去了一些乐趣。“我小时候家里没有冰箱,夏天爸爸总是从井里打一桶水来泡西瓜。井水冰冰凉凉的,用井水泡过的西瓜有一种天然的清凉口感,比从冰箱冷藏室里取出的西瓜好吃多了。”张耀伟说。

“乘凉。搬一张大竹床放在天井里,横七竖八一躺,浑身爽利,暑气全消。看月华。月华五色晶莹,变幻不定,非常好看……直到露水下来,竹床子的栏杆都湿了才回去,这时已经很困了。才沾藤枕,已入梦乡。”当代作家汪曾祺笔下夏天乘凉的场景很美。

随着时代变迁,这样的场景一去不复返了,但它深深地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

□ 记者 毛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