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昌春秋楼景区关圣殿里的三国人物绘画

许昌博物馆收藏的《增像全图三国演义》内页

许昌博物馆收藏的《增像全图三国演义》
前不久落幕的许昌第十四届三国文化旅游周,至今热度未减。一系列游许昌、逛古城、品三国活动让全国各地的游客过足了瘾。在许昌博物馆 “曹魏许都展厅”,游客会看到一套出自民国时期的《增像全图三国演义》。那么,《增像全图三国演义》里面的三国人物画像有哪些历史背景?许昌景区中的三国人物绘画与雕塑作品还有哪些?本期《人文许昌》,我们就通过这套生动形象的人物画像,来感受许昌的文化魅力。
生动的插图,让故事更丰满
“我上小学时就喜欢用铅笔临摹《三国演义》画册上的人物画像,请问这套《增像全图三国演义》有啥特点?”“它其实是古书的插图本。”5月7日,在许昌博物馆,一位外地游客看到展柜中的《增像全图三国演义》,便请讲解员释惑。
记者看到,这套《增像全图三国演义》为民国时期的出版物,为上海金章书局印刷,保存相对完好。
《增像全图三国演义》中展示的三国人物有东吴霸主孙权、谋士郭嘉、武将凌统等,他们或身穿长褂,或穿一身盔甲,所绘人物形象生动,颇有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特征。
许昌博物馆收藏的《增像全图三国演义》有序文、总纲,共一百二十回,文字与插画相结合,插图风格古朴。
“《增像全图三国演义》因为有生动的插图,故事变得丰富有趣,雅俗共赏。” 5月8日,许昌春秋楼景区管理处文博副研究员、书画家史福岭对记者说。
古时候的书籍很少有插图,民间有些画匠为了方便读者理解书籍内容,就在小说里加入了画作。
线描如同电影剧本般重要
史福岭说,《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该书一问世,即受到说唱艺人和大众的喜欢,其中,最早的插图本在元代就有了。
明代版本的《三国演义》插图风格古朴,绘图精美,印工极佳,人物形态生动逼真,读起来赏心悦目,让人不忍释卷。
《增像全图三国演义》中三国人物众多,更受读者喜爱。绘图者选择了主要人物进行刻画。“作者用小的毛笔着画,不着色。”史福岭说,作者先在白纸上画好,而后刻工把白纸放在木板上,用刀将空白处刻下来,再用刷子刷上墨,使木板上形成黑线,经印刷后再用线装成书。
“这种刻画类似开封朱仙镇的年画,属于雕刻木版画。”史福岭说,这种刻画线条粗犷奔放,构图饱满匀称,极富装饰效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中国最早的人物线描画在战国就有,如帛画《人物御龙图》,内容是一男子骑着龙升天的画,于1973年在湖南省长沙市子弹库一号墓出土,文物专家经从共存器物的组合判断,为战国中期作品。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也很漂亮,而且场面宏大,如梦境一样,颇有想象力。还有明末清初清代李渔所作的《芥子园画传》,里面的人物、山水、花鸟非常丰盛,影响了数百年,成为现代画家的教科书。
“学画画,首先要学线描,这是绘画的基础。”史福岭说。线描在绘画中就像剧本在电影中一样重要,没有剧本,电影就没办法拍摄。
许昌的三国人物雕塑也可圈可点
“讲到三国人物绘画,不能不提许昌的三国人物雕塑。”史福岭说,许昌春秋楼景区关圣殿里的关公像,高15米,高大威武。这尊关公塑像以及他身边的另外四尊塑像,是20世纪90年代由南阳著名雕塑专家李金广所做。
关公塑像长目隆准,卧蚕眉、丹凤眼,金面金身,五缕美髯犹在飘动,头扎汉巾,内着长衫,外罩锦袍,腰系玉带,佩玉挂璜,足登高头云履,体魄伟然,俯视芸芸众生。
在关圣殿东侧的墙上绘画的曹操、关羽等三国人物的巨幅场景画也十分漂亮。还有曹丞相府景区前的曹操像,以及三国园博园里的关公像,都给观众很好的观感。
史福岭说,许昌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自2004年对老城区进行改造时,就十分注重弘扬许昌深厚的三国文化,城建部门和绿化部门把雕塑规划有机地融合在城市建设中,如今在各个游园广场都能看到它们。
前几天,在曹魏古城夜晚上演的大型灯光秀上,技术人员就利用光线将三国历史人物映射在墙面上,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许昌是历史文化名城,发展旅游不仅要注重硬件,软件上也要有内容。”史福岭说,不管用哪一种形式展现,目的都是把丰富的三国文化传播出去,把旅游产业做强、做大。这套看起来不起眼儿的《增像全图三国演义》,不仅浓缩了历史片段,而且是文化游中软实力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