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昌博物馆收藏的青石观音造像 本报记者 黄增瑞 摄
核心提示
在观看古装影视剧时,我们会从中看到滴水观音、千手观音、鱼篮观音等不同形象的观音。在许昌博物馆,有一件宋代的青石观音造像,它来自何方? 为什么“男观音”会变成慈眉善目的“女观音”?我们通过这件看似普通的文物,来了解观音造像的发展脉络。
1 青石观音造像出土于长村张乡
端午节假期,记者陪同一位外地来的朋友在许昌博物馆参观时,朋友看了一件青石观音造像后,显得十分激动。他说,这件看似普通的石雕,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可谓深远。
“现藏于我们馆的这件青石观音造像看似普通,实际上反映了佛教文化传入我国后的多样性和普世性!”6月25日,许昌博物馆保管部主任陈文利对记者说,这件宋代青石观音造像通高139厘米、宽87厘米、厚43厘米,底座高22.5厘米。观音像为坐姿,面部等部位虽有损毁,但从雕刻艺术上看,整体不失完美。
据悉,这件宋代青石观音造像出土于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村张乡拳张村,在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时被发现。2010年9月29日,许昌市城区文物普查队将此拨交至许昌博物馆收藏。
陈文利说,观音菩萨的信仰在中华大地传播开来后,观音作为国人最为熟悉的佛教人物,观音造像也成为佛教艺术中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造像是指用石材雕刻的宗教偶像,可分为个体石造像和造像碑两种。前者直接以石造像,主像多为圆雕。后者是在碑形石或柱状石上凿出各种佛造像,雕刻手法以浮雕为主。
2 慈眉善目的“女观音”由男性演变而来?
“大约公元一世纪,佛教及其造像艺术由古印度传入中国,对中国本土文化和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陈文利介绍,佛教艺术传入中国以后,佛教文化及其哲学思想一步步走入人们的生活。佛教艺术的中国化、世俗化,促使观音信仰流行至各个社会阶层。上至皇权达官,下至普通百姓,都供奉观音造像。
□ 本报记者 黄增瑞 通讯员 周杉杉 刘怿娴
观音信仰在各个时期不一样,观音造像在不断发展中演变。河南最早的观音造像是作为阿弥陀胁侍出现的,其中洛阳龙门石窟等地的造像数量比较丰富,这里也是最早出现密教观音造像的地方。
据《法华经》记载,观音菩萨能现33种化身,故名33身观音,如杨柳观音、滴水观音、鱼篮观音、千手观音、水月观音、如意轮观音、白衣观音等。所以,我们在寺庙以及各种古装影视剧中能看到不同形象的观音。
佛教典籍记载,观音原本是男性,《华严经》有“勇猛丈夫观自在,为利众生住此山”之说。得道后,观音神通广大,行善天下。
在甘肃敦煌莫高窟第57窟中有一幅唐代观音壁画,兼具男女性别特征。他虽身形为男性,但头饰、发髻均有女性特质,上穿锦衣,下着锦裙,形如妙龄少女。到了唐朝武则天时期,女性的地位越来越高,信佛的女性越来越多,为方便广大女信徒朝拜祈祷,观音像演变成了一尊女神,而且体态婀娜多姿、美丽大方,这也符合当时唐人的审美观。宋朝,由于国家和社会提倡程朱理学,观音逐渐成为庄重美丽、慈祥善良、法力无边、正义、爱、美的化身。
3 民间世俗化的 送子观音也受热捧
观音造像的演变过程折射出的是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以及佛教人间化的过程。不少古代造像散落于偏远乡村的寺庙、观宇,有的早已声名远播,有的则鲜为人知。这些造像大多雕工精湛,形象饱满,可见当时的工匠手艺也非常出色。
任继愈主编的《中国佛教史》一书中认为,存世观音像最古者,为北魏皇兴四年(公元470年)金铜莲华手菩萨像。
到了宋代,观音造型在唐代的基础上,服饰方面比唐代复杂,在面部刻画上,人物颊额丰圆适宜,面容婉丽,戴有珠光宝气的花冠,俨然一个贵妇人的形象。这时的观音造型,其动作呈现及服饰都生动流畅,充满迷人的艺术魅力。观音信仰传入中国后,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民间化和世俗化,最具标志性的就是形成了送子观音。送子观音在中国民间家喻户晓。
陈文利介绍,鄢陵县文管所也收藏有一件送子观音铜造像,高68.2厘米,宽23.5厘米。观音端坐在六边形台阶式底座之上,身披佛衣,胸佩瑛珞,面目清秀丰满。右手放在左膝上,左手扶一童子放在膝上,佛衣上有“康熙通宝”钱币一枚,像这件即送子又送钱的观音造像比较罕见。
在农耕文明社会形态和儒家文化的影响下,自古以来中国人都重视生育,很早就衍生出了各种生育之神。
除了高禖神之外,还有一尊名叫九子母的生育女神,在皇宫中的产舍中,画有主司生育的九子母画像,以祈福护生。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说的是观音菩萨可以送儿、送女,崇尚生育的中国人很快也开始通过持诵《观世音经》求子祈育。明代是中国送子观音信仰发展的高峰时期,笔记小说和各种应验记中观音送子的故事难以计数。
随着观音信仰的民间化,明代以来白衣观音和送子观音已经完全结合在一起,人们将她称之为白衣送子观音。有关送子观音的故事我们会从神话传说中看到,因此,宗教信仰需要神圣不可怀疑的经典作为依据和指导规范,这样才能对信徒产生吸引的魅力。
“通过这件青石观音造像,我们可以看到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的历史,它虽历经千年的风雨沧桑,迄今风采依旧,散发着特殊的魅力,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研究价值。”陈文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