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晨 通讯员 崔鹏
1.村名:花石镇白北村
地址:花石镇区北5公里,位于禹州市西北部,距禹州市区27.5公里
形成年代:明代
特色:8月30日清晨,记者来到了位于禹州市西北部,花石镇区北5公里的中国传统村落白北村。一座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宅前,参天的古树下,三五成群的老人在悠闲地聊天儿,小孩子们在开心地嬉戏,无不让人们感受到古村寨焕发出的勃勃生机。
“在俺村过日子,舒坦!”透过该村一位老大爷爽朗的笑声,大家明显感觉到了什么叫作幸福和安逸。沧桑的村落,饱满的精神,安逸的生活,勾勒出传统村落的魅力。
据介绍,白北村山清水秀,土地肥沃,自然环境优美,村西是山岗丘陵地区,村东是平原良田,村北则是白沙水库。S237线从该村穿过,禹登铁路贯穿全境,交通极为便利,是个有山、有土、有水的好地方。
“村北的白沙水库碧水晶莹,四面青山环绕,翠柏葱茂,夜可听松涛阵阵,朝可观日出嵩山,夕可拾平湖晚霞。水上还备有各类游船,可到天爷庙祈福,可到龟岛上游玩;上游崖畔有栈道,可探寻鬼谷子洞、姜子牙钓鱼台,可近至石羊关前观瞻石刻,可登临祖师庙,还可到马峪河入口处探寻禹王洞。”禹州市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村镇股股长李丽娟在采访中告诉记者,白北村道路宽敞平整,全村有四纵四横8条主街道,有一条繁荣的商业街和一个大型的集贸市场。村内有包括刘宇墓在内的汉代、宋代、战国、唐代墓葬与遗址7处;望嵩桥、古寨墙、逍遥观三级提灌工程等古旧建筑3处;主要传统民居群4处,分别是杨氏老宅、耿氏老宅、李氏老宅等。此外,其还有关帝庙、花戏楼、菩萨堂,以及元代冶铁、白沙书院、观音阁、天爷庙、将军庙、府君庙、关羽斩将台等多处古遗迹。同时,村内还有4口古井和多棵古树,都是非常有特色的景观、景点,很值得一看。
2.村名:张得镇张西村
地址:禹州城南13公里,位于张得镇中部偏东
形成年代:元代以前
特色:离开了白北村,记者来到了张得镇张西村,这里是汉留侯张良故里。据了解,张得镇又称张德寨。该寨北望三峰山,西瞻龙山,南依城父岗(又称栎松岗),三山相护。该寨初名韩里,是张良祖上五世相韩的封地。两汉时,当地人感念张良及祖上的功德,将地名改为张得。寨中面积约1平方公里,聚落呈正方形,南北主街一条,长0.7公里。寨内26条街巷纵横交错,呈棋盘格局。寨内房舍,多明清建筑,砖木结构,布局严整。寨内“张家大院”、“朱家大院”、“子房寺”、“马王庙”、“谋圣殿”等遗迹尚在。而这些遗迹,大都集中在张西村内。
李丽娟边带记者参观,边向记者介绍,张西村村东的黑石关,相传就是当年张良演兵布阵的地点,绕村而行的千年古寨河默默地守护着这方水土。古寨河之上的企桥,相传当年张良在此遇黄石公,并得到兵书。
李丽娟说,在黑石关西500米处,还有两个大土冢,名叫潘王冢,相传是北宋时期潘仁美、潘虎之墓。
一路走来,村落中的古民居,张得古寨中的老商铺,都证明着过去的繁荣。而这一切如不保护就要消失在历史长河里,作为2500年来历代生息的村寨,有必要把它们保护下来。李丽娟说,正是因此,张得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这项工作,把当地关于张良的传说、古迹记录下来,把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相结合。
3.村名:浅井镇扒村
地址:位于禹州市区西北20公里处
形成年代:元代以前
古朴传统的老房、老街、老建筑,历史悠久的古墓、古井、古遗址,淳朴厚重的民俗、民风、旧记忆……住建部等7部委于2012年开始各级传统村落申报工作,禹州市从2014年开始申报,如今已有花石镇花南村、白北村,浅井镇浅井村、扒村,张得镇张西村等36个村入选传统村落。这其中,白北村、张西村、浅井村、扒村4个村更是在2015年通过了“国家级”中国传统村落的评审。
什么样的村会被评为“国家级”中国传统村落?它们与普通的村有何区别?有着什么样的特色和独特的美景?8月30日,记者通过实地探访,为你揭开它们的神秘面纱。
特色:扒村,古称东张镇,北有具茨山作为天然屏障,南有棋盘山遥相呼应,境内有扒村河,沿麻地川和扒村蜿蜒而过。扒村因瓷而闻名。据民国《禹县志·山志》记载:“李宏信堡上旧有伯灵翁庙,陶人祀之。”元代张克己为伯灵翁庙碑撰写碑记:“所居之民皆以烧造瓷器为业,乃所谓凝土以为器者,其所由来之矣。”
李丽娟介绍,扒村瓷始于唐,盛于宋、金、元,以白地黑花瓷为主,兼烧制唐三彩、宋三彩、钧瓷。扒村同时也是冶铁重镇,置铁冶提举司。扒村窑址主要分布于扒村河两岸,居民多居扒村河西岸。村落选址三面环山,扒村河贯穿其间。整个村落呈东北—西南走向,现存东西、南北十字大街及南北巷四条,呈棋盘格局。村子中央,一条条古老街巷,一处处明清风格的老建筑,伴着古槐、老井,都在“诉说”着曾经的岁月。一个突起的渣堆,证明村子中央曾经是一个规模巨大的窑址群。村中最能证明扒村厚重历史的建筑,就是那个坐北朝南的藏金楼了。藏金楼是过去的钱庄,庭院里的石榴树足有上百年历史,有许多部分已经腐朽枯烂,枝条顶部剩余的石榴几乎枯萎了,与藏金楼青砖灰瓦、铁门石墩相得益彰。
此外,扒村定远寨东门外有扒村伯灵翁庙,西街有扒村观音堂。如果说瓷窑、煤矿、冶铁是当年扒村经济繁荣的见证,那么,融佛、道为一体的观音寺及东张书院则是对旧时繁荣的扒村文化最有力的诠释。
4.村名:浅井镇浅井村
地址:位于禹州市北部具茨山腹地,东靠石婆山,北依朵耳山,南扶小金山,书堂河自北向南绕村而过
形成年代:明代
特色:浅井村在历史上是西通洛阳、登封,北连密县(今新密),东接瓷业重镇扒村的重要枢纽,又是颍水北岸的旱码头,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至清嘉庆、道光年间,置公义镇,与东张镇(今扒村)、白沙镇、清荥镇(今朱楼村新集),构成“四十五里斜店街”宏大格局,成为当时禹州北部重要的骡马集市和粮、棉等物资交流地。明嘉靖年间的《钧州志》记载:“浅井,在州西北五十里朵儿山,掘地七尺得水,余地深甚无水。”浅井由此而得名。
李丽娟介绍,村落内现保存有完整的明清民居建筑群,共14个院落,建筑面积8000多平方米,房屋500多间,布局严谨,有两条东西大街、南北四条古巷。每个院落呈南北走向分布,前后通街,又有角门相连,讲究左右对称,是北方典型的三进四合院建筑,又因地就势,设角门、垂花门、后花园,兼有江南园林风格。
“浅井古村落错落有致地分布着一幢幢青砖灰瓦、飞檐翘角的清代民居建筑,台基抬高,雕梁画栋,梁柱大多使用龙头龟尾格式,屋檐下梁臂上的挂落,房山上的柢头,所雕内容不一,以麒麟、虎、狮猛兽居多,尤其以宋之淦宅院最为明显。”李丽娟说,除宋之淦宅院外,村内宋泰昌、宋之栋等宋氏宅院也很有特色。在浅井涌泉寨南寨门左首处,有一座三间大瓦房是宋家私塾,门两侧窗户棂子镂空雕刻有梅、兰、松、竹四君子图样,暗含宋氏先人对后代淡泊名利、忍字为先的期望。此外,2008年,宋聘三烈士旧居也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