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的美,不仅在美景,更在于悠久的历史和保存完好的古代建筑。传统村落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一个村落就是一个文化宝库,蕴藏着乡村历史遗存的精神资源和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记忆。
1.村名:顺店镇康城村
地址:禹州市区西北22公里,颍河北4公里
形成年代:元代以前
特色: 康城是夏中兴文帝少康建都的地方,距今有4000年历史。经市文化工作者考察证明,少康城古建筑遗址位于顺店镇康城村偏西处,占地300亩左右,其中东耳城也叫紫禁城,占地15亩左右,西耳城占地14亩左右,属于夏代后期建筑,现在仅存有旧城址北侧的紫禁城城墙。该村原遗留的6米多高的老墩台,相传是点将台。魏晋至唐曾两次在此建县制,直到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才废康城县。
少康城西有嵩山、北有具茨山、南临颍河,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现有古河道(龙泉河)一条。少康城东北部还有麟凤坡,因夏代有吉祥鸟兽、麒麟、凤凰出现于此而得名。
“打梨花”是极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视为“民间传统烟火”。 这项民俗活动是康城的一大特色。康城素有“丝绸之乡”的美誉,刺绣工艺历史悠久。
2.村名:磨街乡大涧村
地址:禹州市西部牛头山东麓,磨街乡东部
形成年代:明代
特色: 大涧村内多为明末清初建筑,用石头、砖建成的两层小楼,门口青石台阶,小木门,二楼开小窗。钢叉楼、王氏家族小楼、王家院都很有特色。钢叉楼建于明末清初,为村内王大户防匪所建,坐北朝南,共计1200平方米。据说当时在建第三层时总会坍塌,后经高人指点,在四角嵌入四根钢叉,建成后至今仍然完好无损。钢叉楼的名字由此而来。
该村还有古井、古树、古河道,非物质文化遗产铜器舞在该村传承百年以上。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在这里交相辉映,蕴藏着浓郁的民俗风情和丰厚的乡土文化。
3.村名:磨街乡关庙村
地址:磨街乡政府所在地西北,在禹、郏、汝三县(市)交界处
形成年代:元代以前
特色: 关庙村处在群山环抱之中,传统建筑保存完好,至今还有石头窑洞,依山而建、布局合理。石头窑洞全部为青石浆圈,石块儿方正,房顶青瓦扣成,独具匠心。该村还有建于宋代末年的关帝庙和孙氏民居,建于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的龙山寨以及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关庙、石头窑洞等独具特色的建筑。关庙村现有各种百年以上古树120余棵,有花榆树、橿树、五角枫树、皂角树、槐树等。孙庄自然村有28棵千年橿树,生长在悬崖石缝儿中,整齐划一,朝向东南方,树根将硕大的崖石顶起从中穿过,令人称奇。关庙村辖区内的黑石炮山,海拔756米,垂直高度200余米。在黑石炮山的悬崖绝壁上,生长着一种珍稀树种——崖柏,有75棵。此树生长在悬崖石缝儿中,无土、无水却枝繁叶茂,蔚为壮观。
4.村名:磨街乡黄沟村
地址:磨街乡政府所在地以南,禹州与郏县接壤处
形成年代:元代以前
特色: 该村有保存完好的豫式古屋、窑洞,青石黛瓦、木门石级、简洁朴实、冬暖夏凉。家家门口古树参天、翠竹盈门,古趣盎然。黄牛石槽、羊群崖柏、涧水飞瀑、鸟鸣林间,鸡犬之声相闻,安逸和谐自然。除了优美的自然风光外,还有五龙泉庙、老村部山洞、赵家老宅、苏家老宅等古迹和特色建筑。皮定均抗日指挥部位于古橿树附近。1944年10月,皮定均将军曾在此指挥神垕的抗日活动,现已打造成红色革命教育基地。
黄沟村村民苏全占能以手撕字的形式对古今名人的楷书、行书、篆书、隶书等进行临摹,代表作品有花费8年时间撕出来的《兰亭序》。苏全占是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华手撕字艺术创始人。他的手撕字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各类书画展并获各种奖项,被日本、美国、韩国、加拿大等10多个国家的书法爱好者收藏。
5.村名:磨街乡青山岭村
地址:磨街乡北部,与鸠山镇交界处
形成年代:元代以前
5
特色:青山岭村群山环绕,东边有海山寨,南边有红头坡、青山岭与大嘴子,西边有大山头与小山头,北边有旋风岭,还有诸多人文资源,如纺花泉、龙泉寺、太子墓、牤牛井、山神庙、钧瓷窑遗址、八一水库、龙泉池塘等。
袁家窝为古村落集聚地,位于青山岭村东北部、第一村民组东部,成村于唐代,为袁氏后人居住地。其零散分布60余个住户,房屋用石头砌成,多为主房三间,外加东西两侧厢房及外门楼,典型的四合院,保存完好。该村的龙泉长流不断,顺着山沟流入鸠山,全长3公里,过去泉水清澈,现由于种种原因干涸。青山岭村西南部有八一水库,1972年在纺花泉旧址上修建而成。
6.村名:郭连镇课张村
地址:郭连镇西部
形成年代:明代
特色:明初,许、孔、张三姓自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始名许孔张。清代中期,许氏绝嗣,易名孔张。民国初期,张姓富而有势,在村中建一启蒙学堂,周边的富豪子弟都来此上学,天长日久人们便称该村为课儿张,后来秀才张金榜把原来的保合寨改名为课儿张,再后来把中间的“儿”字去掉,定名课张村,延续至今。
该村有进士居、张氏古民宅、古寨碑等古迹。进士居已有200余年历史,据记载为清中期课张村的张稳成考取进士后在自家宅内所建。该村北部一处古民宅门前还生长着一棵古槐树,树龄已有270余年,至今仍枝繁叶茂,目前已围树砌栏,被挂牌保护。
7.村名:郭连镇寇寨村
地址:郭连镇政府东1公里
形成年代:明代
特色: 寇寨村南临狼冲岗,北有濂河长年流淌,永登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寇寨村古村落建筑群位于郭连镇寇寨村偏西处,占地15亩左右,是明代后期建筑,距今有400多年历史,共有26处古建筑,其中两层以上17处、一层9处。该村其他地方还散落着这样的古建筑100余处。
该古建筑群为砖木石混合结构,最具代表性的是寇氏古宅,占地1.5亩左右。据考证,清代乾隆年间,山东总兵万年清曾在此居住。该建筑基础部分由青石砌筑,墙体以古砖垒砌而成,主房房顶统一由青瓦铺就,房屋四角墙砖雕刻有飞禽走兽,栩栩如生。整个建筑表现出明代古建筑的鲜明特点,典雅稳重。整个院落呈现古朴简洁、错落有致、古香古色的特征,目前大部分还有人居住,因此保存十分完好。
8.村名:张得镇前张楼村
地址:张得镇政府西南6公里
形成年代:元代以前
特色: 前张楼古称中范村,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村民张璠三任知府,连任期间在村内兴建48所高楼,易名张楼。清同治年间,为防匪患筑寨,寨门匾书称张楼镇。该村聚落呈正方形,主街南北向与六条街巷直交;多砖木结构瓦房,新建平房沿村南分布,布局严整;原为禹县(州)至郏县交通故道,商业一直繁荣;主街中段新建文化广场,村北有关帝庙,农历正月初六、四月十二、九月初九、十月初十有古刹大会。该村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参加者张抚国之故乡,古迹有张知府故居、张抚国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