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便民

市民601万元存款被骗,市反虚假信息诈骗中心——

争分夺秒斩断骗子取款渠道

提醒:被骗后半小时是“黄金时间”,一定要尽快报警

□ 记者 田建军 通讯员 张汇涛

4月底,禹州一市民遭遇电信诈骗,601万元存款险些被转走。市反虚假信息诈骗中心获悉后,立即会同有关职能部门采取多项紧急措施,使受骗者避免了重大损失。

该中心提醒广大市民:被骗后半小时是“黄金时间”,一定要尽快报警,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说清楚姓名、涉案电话号码和银行账号等主要信息。

迄今为止我市

最大一起电信诈骗案“胎死腹中”

4月28日下午,禹州市民王明亮(化名)突然接到一男子的电话。对方自称是许昌市公安局民警,说因为王明亮涉嫌“洗黑钱”犯罪,奉命对他进行调查,并要求他积极配合、严格保密。

随后,那名男子给王明亮发来一份传真。传真内容为“最高人民检察院通缉令”,上面显示有王明亮的姓名和照片。随后,那名男子又对王明亮进行了一番恐吓,要求他将全部资金转移到“安全账户”上,接受调查。

王明亮在惊恐之中按对方的要求将66.6万元钱转入自己名下一个开通了网银的农行账户。那名男子借故诱骗王明亮说出账户的动态密码,然后迅速通过网银转账将钱转移并异地取现。

4月29日11时许,那名男子再次给王明亮打电话,用同样的手段诱骗他将601万元定期存款转入上述农行账户。

幸运的是,王明亮的妻子和儿子发现他行为异常,疑似被骗,于是报了警。接警人员立即将报警电话转接到许昌市反虚假信息诈骗中心。

该中心判断,骗子已经套取了王明亮账户的交易密码等信息,很可能正在转移资金。鉴于案情重大,情况紧急,该中心立即将情况上报。市公安局有关负责人亲自坐镇该中心,迅速会同银行等部门采取一系列紧急措施,最终成功将王明亮账户内的601万元全额止付。

该中心主任周韵介绍,这起案件是迄今为止我市金额最大的一起电信诈骗案件。

今年发生在我市的

电信诈骗案件已有1900多起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电信诈骗不仅花样翻新,而且愈演愈烈。如何防范电信诈骗、发现被骗后如何挽回损失成了许多市民关注的焦点。

为此,我市在1月25日召开了打击治理虚假信息诈骗犯罪联席会议第一次会议暨专项行动动员部署会议,并正式成立了许昌市反虚假信息诈骗中心。

该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今年发生在我市的电信诈骗案件已有1900多起。其中,最突出的诈骗手段有两类:一是骗子冒充司法机关工作人员,以受害人涉案为由实施诈骗;二是骗子盗用市民、企业管理人员的QQ号,然后冒充老板或领导要求财务人员转账、汇款。

打击和防范电信诈骗,需要公安部门、通信运营商和金融机构多管齐下。该中心的主要任务就是依托我市110指挥中心,与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市银监局、银行、公安等打击治理虚假信息诈骗犯罪联席会议单位密切协作,共同打击各类电信诈骗活动。

被骗后半小时是“黄金时间”

受害人和各部门都要争分夺秒

反诈骗专家认为,骗术虽然种类繁多,但本质上只有3类:馅儿饼类、亲情类和震撼类。馅儿饼类是利用人们贪小便宜的心理,以中奖、退税等名义诱骗事主。亲情类是利用人们为亲人、好友担心的心理诱骗事主。震撼类是利用人们遭遇意外打击后大脑短暂空白诱骗事主。骗子往往综合利用人们的两种心理,增强迷惑性。

从相关案件来看,犯罪分子往往利用受害人对有关电话功能不熟悉、对有关职能部门运作机制不了解实施诈骗。此外,之所以骗子屡屡得逞,往往是因为其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掌握了被害人的个人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做文章,让被害人不得不信,从而落入圈套。

市民如果遇到电信诈骗,要谨记:被骗后半小时是“黄金时间”,尽快报警,为公安机关争取时间。

市反虚假信息诈骗中心将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对市民举报的诈骗电话号码进行审核、比对和分析,“第一时间”关停、封堵,同时与银行建立止付“绿色通道”工作机制。警方获取诈骗嫌疑人或受害人的账户后,经风险核实,对所有关联账户进行资金止付。

□ 相关链接

防范电信诈骗,应做到“三不一要”

不轻信:不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和手机短信提供的信息。不管不法分子使用什么花言巧语,都不轻易相信。及时挂断电话,不回复手机短信,不给不法分子进一步布设圈套的机会。

不透露:巩固自己的心理防线,不因贪小利而受不法分子或其所提供虚假信息的诱惑。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向陌生人透露自己、家人的身份信息及存款、银行账户等情况。如果有疑问,可以拨打110求助、咨询或向亲戚、朋友、同事核实。

不转账:学习、了解银行卡使用常识,保证自己银行卡内的资金安全,绝对不给陌生人汇款、转账。

要及时报案:被骗后及时报案,提供骗子的账号和联系电话等详细情况,以便公安机关开展侦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