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刘力华
执行/李亚琨 郝晋 杨佳倩
阅读提示
在龙湖街道办事处黄庄社区,记者看到路边堆放着一些竹子和做好的竹制品。原来,这里的居民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做竹制品加工,如今几十年过去,传统仍然保留了下来。更令人称赞的是,该社区还出了不少有名的厨师。他们活跃在许昌的各大饭店里,为许昌市民制作一道道美味佳肴。
社区里不种竹子,却是竹子的加工地
黄庄社区距市区不远,很多建筑队在开工前,必来的地方就是这里。究其原因,是这里生产建筑队所需的竹架板(盖楼时工人站立的板子)。黄庄社区没有种过一根竹子,却成了一个竹业加工基地,南方竹子主产区源源不断地向这里输送竹子。这种来料加工的生意,要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1964年,黄庄社区还是一个合作社形式的村子,村里有老一辈的手艺人编筐造篮,大多数人会编鸡笼、鸡蛋篮等。有心人就在当年成立了竹业社,组织大家集体编筐。
由于有老一辈人的指导,加上大家的积极性很高,黄庄生产的竹制品质优价廉。很快,村民就享受到了竹业加工带来的实惠:干一天活儿,会计算一个工值。别的村一个工值可以换几角钱,但黄庄村的一个工值值2元多。当地人曾有一个说法:别的村二十八九岁的男子娶不到媳妇,俺黄庄的小伙儿十八九岁就抢着要。这充分说明当时竹业加工给村里带来的好处。
传承竹业加工,积累口碑
现年63岁的高新芳是一家竹业加工厂的老板,13岁就跟着村里的老人学习如何编制竹制品。高新芳告诉记者,当时跟他年纪一般大的孩子学习竹制品编制的有20多个,后来有的从事了别的行业,在这个行业坚守的并不多。当时,市土产公司和许昌县土产公司帮村里买来竹子,村里加工好再销售。
后来,竹业加工朝两个方向发展:做精细加工的向经销商提供鸡蛋篓、瓷器篓等产品;做粗加工的向建筑队提供竹架板,并制作羊舍围栏等产品。20世纪80年代,国家实行分田到户,竹业加工逐步转变为个人经营。
目前,黄庄社区经营竹业加工生意的有十几家。每年从南方来的竹子运输车仍然川流不息,一车有几十吨竹子。“其实做竹架板这活儿并不难,就是有些费手工。”高新芳说,用电钻在竹子上打孔,再用钢条捆紧就做成竹架板了,别的村也有做的。“但几十年过去,大家还是到俺这里买竹架板,可能是积累下来的口碑在发挥作用吧!”他说。
社区中曾有老焗匠,激励后辈当厨师
“做厨师这一行,必须有传承的基础。社区里没有老焗匠,后辈也不会想着当厨师。”64岁的高国志告诉记者,焗匠在当地土话里是厨师的意思。黄庄社区曾出过有名的焗匠,因此学厨师的人不在少数。
高同堂和刘根庆是该社区老一辈焗匠。再往前追溯,高同堂的父亲高大庚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焗匠。过去,焗匠并不只是当厨师,还要带着学徒、帮手等组成的“炊事班”,挑着碗筷等用具在不同的村落里做菜,类似于剧团团长。哪家孩子结婚,哪家添了小孙子,想摆筵席庆祝一番,就会请焗匠带着“炊事班”到家里“做桌”。
高国志觉得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没意思,便向母亲请求跟着“炊事班”学做饭。母亲应允后,他便跟着高同堂当起学徒。由于不怕苦、不怕累,加上机灵、勤快,两三年时间,高国志就学会了师傅的本领。经人推荐,他到当时的长村张乡政府机关食堂当厨师。有了“铁饭碗”,他成了村里人羡慕的对象。
“三百六十行,行行都要吃饭,因此厨师永不失业。”高国志说,这句话让该社区很多迷茫的年轻人找到了希望。因此,一些不愿种地的年轻人都投入厨师行业,想谋得一个好出路。
一个小社区,厨师美名扬
几十年过去,新一代厨师接替老一辈焗匠,成为黄庄社区的新名片。高同堂的孙子高峰就是其中一名代表。“爷爷是一位受人尊重的老焗匠,父亲是一个教书的文化人。我受爷爷的熏陶,选择了厨师这个行业。”高峰说。
1988年,初中毕业的高峰来到许昌大酒店当学徒,师从大厨师鲁连法。当时,许昌大酒店是许多年轻厨师梦想开始的地方,黄庄社区先后有20多人到这里学艺。
高峰不仅考到了高级厨师证,还经历了许昌市第一次特级厨师证的考核。“当时就在市区古槐街的一家饭店里考试,从下午1点开始做饭,做到晚上7点。”高峰说,考试内容有8个凉菜、4个热菜,还有2个自选热菜和整鸡脱骨等,打分师傅从品相、口味等角度打分。最终,高峰顺利拿到了特级厨师证。
“当厨师就要忍受得了烟熏火燎,俺黄庄人不怕吃苦。”高峰笑着说,目前,从黄庄出来的厨师有20多名活跃在许昌各大酒店的后厨,其中有孙世杰、霍国平等有名的厨师。高峰在市区五一路的金百万大酒店当厨师长。他做的凉菜摆盘非常精美,被称为菜品中的艺术品。在他看来,一个小社区之所以盛产厨师,有传统的因素在里面,也有刻苦学习、善于钻研的精神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