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魏东雅 整理
近日,成都一名8岁的男童偷拿父母手机,通过微信转出6700元钱购买游戏装备的消息,引发人们对网民低龄化现象的讨论。互联网这把双刃剑,在带来极大便捷的同时,也暗藏着暴力色情信息、网络安全等种种隐患,特别是近年来未成年人低龄触网趋势加剧,更令人担忧。
上网低龄化现象普遍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总数达7.1亿人,19岁以下网民占总数的23%。其中,年龄低于10岁的网民超过2059万人,约占我国少年儿童总数的十分之一。与2015年年底数据相比,10岁以下儿童群体占比有所增长,互联网正不断向低龄儿童渗透。
今年6月,腾讯发布的《儿童安全上网指引报告》指出,目前90%的中国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互联网。其中,城市儿童触网率已接近95%,去年占比56%的儿童初次上网年龄甚至低于5岁。
事实上,网络空间内不同年龄阶段的“小网虫”使用网络的目的并不相同。这份报告指出,8岁以下的低学龄和学龄前儿童,上网的主要目的是看视频、听故事等。对于高年级小学生和初中生来说,玩游戏、辅助完成作业则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上网时间。
儿童低龄触网的利弊
有人认为,上网有益于孩子智力开发、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有人则表示,网上信息泥沙俱下,孩子缺乏甄别和自控能力,低龄触网往往弊大于利。
“通常孩子一哭闹,家长就给他们看手机上的图片、动画,久而久之,家长便习惯用这种方式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表示,长此以往,孩子对网络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强,让孩子“断网”相对较难。
中国绿色网络建设传播联盟常务副秘书长明宗峰认为,儿童往往对安全风险的认识不足,网络欺凌、骚扰等也容易对其心理造成伤害,甚至长期关注不良信息会诱发违法犯罪。
儿童安全上网须各方齐抓共管
“上网有益与否,关键在于引导。”孙云晓认为,家长们不应该一味地“堵”,应该想办法“疏”。“儿童更需要面对面的互动,比如亲子游戏、户外活动等。这些非常有益孩子成长。”
孙云晓说,就学校方面来说,现在有不少学校对学生网络素养教育重视不够,少有学校主动开设网络交际、媒介素养等课程,而其他一些国家很早就开始重视这方面的教育。
然而,要真正护航儿童科学、安全上网,须多方齐抓共管。明宗峰认为,互联网管理部门应进一步规范网络运营,加快推进立法进程,完善监管;内容生产商也要做到严格自律,网络游戏等文化产业应切实承担社会责任,通过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来引导社会文明发展。“此外,未来‘网络分级’将是兴利除弊之举。这是对内容生产商的一个限制,也会给家长形成一个提示,应该成为一个努力方向。” (摘自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