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3版:朋友圈

有人想买下许昌师专的红木楼

8月29日,许昌高中新生开学,由许昌学院老校区改建的许昌高中北校区正式投用。

近日,一篇题为《我想买下许昌师专的红木楼!》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热转。许昌师专即许昌学院的前身,无数许昌师专学子关注母校的发展,念兹在兹,于是有了诸如此类的挚情流露。

红木楼是一座怎样的建筑?

红木楼是许昌师专最早的教学楼,曾作为文科楼使用。

《我想买下许昌师专的红木楼!》的作者陈志红,信阳人,1998级许昌师专毕业生,现供职于信阳某中学。她笔下的红木楼是这样的:

中文系的红色小木楼,两层,木质结构,红瓦屋顶,我们班在第一层。印象中,巨大的梧桐树四围,抑或是千年老松披拂屋顶。想念多了,就生出了错觉。总之,比起武汉大学的千亩丛林、东湖雨烟,百年河南大学的东西十二斋、零号公寓后的读书花园,它都不逊色。

我从许昌师专毕业后去河南大学续读本科,每每于温柔晨光中,六点到九点读背文章于大礼堂后,都会想象成还是在我心爱的许昌师专的小小红木楼。

等我有了钱,去把红木楼买下来。

做梦吧,做梦好啊。

——因为许昌师专的老师啊、寝室老大妈啊,都好得很。在那里,我可从没有想信阳老家想到哭。

……

青春与许昌师专相撞,我真的不后悔。哪怕和我同水平的同学考到了云南大学、中南政法学院,他们的幸福感也不如我待在许昌师专这小小的怡红别院。

怡红快绿,岁月您好。

在曾为《许昌师专报》编辑的1995级许昌师专校友文东庐那里,同样有一座难以割舍的红木楼:

教哲学的新新老师说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如果条件允许,时间是可以倒流的”

那神情,那声音

那一瞬即永恒

站在这里

就站在这里

今天的我们,真切地踏进了昨天的河流

只是这身躯已被时间篡改

这清澈的河水啊

带走了多少花香和落日

伸出手

触摸的,是粼粼波光里的倒影

政治系,中文系,历史系,美术系

一座文科楼

那廊前耸立的一排巴洛克巨柱

擎着太多沉甸甸的岁月

擎着夜晚的星光

擎着所有的飞翔

文科楼

楼前的梧桐枝繁叶茂

每一片叶子油光的绿色里

都隐藏着一封不敢署名的情书

这个下午,站在树下

冷不丁被一片落叶砸中

斑驳的阳光也禁不住一阵抖动

活跃于许昌文学界的陈世杰曾撰文《与师专有关的一种情结》,说:“谈到母校,文科的红木楼不能错过。”

闲暇或情致高的时候,我总是一个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注视着红木楼有些斑驳的栏杆、土红的窗子、厚实的木阶梯、被风雨侵蚀过的灰白柱子、古色古香的砖瓦、楼脊潮湿的青苔,还有似乎在讲述着沧桑的半椭圆形大门。每当与红木楼用心灵对话,我就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真实和凝重。

毕业后,我不止一次想起绿树环绕、栉风沐雨的红木楼,想起我们共度的美好时光,想起我与女友在红木楼中演绎的罗曼蒂克……曲曲折折说不完道不尽的红木楼情结,让我毫不犹豫地把红木楼的照片放大贴在床头。当为生活困惑和世俗纷扰所累时,我都会躺在床上与红木楼静静地对视。我多次从心发问:红木楼,你在想什么?你还记得我吗?你知道我一直在暗恋你吗?

虽然买下红木楼几无可能,因为它是许昌市不可移动文物,但是红木楼确已成为许昌师专学子魂牵梦萦的一处圣迹和致敬青春的一簇火把。

外地许昌师专毕业生的独家记忆

在《我想买下许昌师专的红木楼!》中,陈志红特意提到了许昌的面食和老街,字里行间流露出就读许昌的幸运、无悔乃至荣光。

砂锅面

在许昌师专上学期间,记忆中,我的最爱,还是老百姓夜晚手推车上煮着的砂锅面。

那时候艰苦,吃别的嫌贵,下了晚自习,我和同宿舍的媛媛就在学校大门附近兜圈子找吃的。

“砂锅面,一块钱一碗!妮儿,来一碗吧!”

几个四五十岁的阿姨站在各自长长的手推车旁边。车的左半部是一罐煤气,燃烧的灶火上放着两个正煮着面的砂锅。砂锅足有我家直径三十厘米的汤盆大小,面呢,比二两烩面的分量还要足。说句“来碗面”,看着水滚得翻着花,面条被阿姨扔进去,一会儿抱着水舞蹈起来。

“阿姨,多给点儿海带、豆芽儿和青菜,多给点儿面,多给点儿油!”

“好嘞!”

阿姨放进去足以撑哭一个丫头的分量,煮透了,味道把正了,热乎乎地端上来。

吃面的小桌子、小板凳,正好有乡下老家的感觉。交钱时,我都替阿姨心疼。卖一元钱,能赚两毛吗?不然咋说许昌人厚道,许昌人勤劳又本分呢!

第一个暑假从许昌回来,瘦黑的我重了十四斤,一胖显得白了。

“许昌那地方还真养人啊!”邻居都说。

老街

与春秋楼竖向平行的一条街,回首看看如盛装新娘的廊宇,我隐没在那条好老好窄的巷子里。

街道有多老,不知道。

看到闪闪红星镌刻在大门楣上。毛泽东头像依旧清晰,是雕刻的还是特制的,因为门头很高,无从辨别。“为人民服务”的毛泽东题词还是红红地呈现。

有几处是典型的晚清建筑,廊檐低小,屋顶覆盖苍青色的瓦片。瓦片呈“几”字形,紧密相贴,给人的印象是再大再久的风雨也摧毁不了这小小百姓的家园。

墙体已经是石灰的颜色,不再有一丁点儿的光泽。青灰老旧的古建筑与安静从容地端坐屋檐下的老人,气氛十分妥帖。

这屋子有多大年纪了?

多大年纪,不知道啊!祖辈都在这里住,最少一百多年吧!

又有此起彼伏的苏式建筑,上面写有中苏友好的标语。

站在这条老街上,站在这条青石板巷子里,一棵高大如伞的榆树下的我,几乎窥视不见许昌的天空。

许昌,你除了梦中的三国迷雾外,究竟还掩藏着多少激情的岁月?

一片榆叶落下来,无声!

本版整理 陈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