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悦读

低龄留学有何利弊?小留学生的海外生活是否顺心?

电视剧《小别离》引热议 留学生低龄化成趋势

近段时间,电视剧《小别离》热播,引起了不少市民的关注。尤其是一些中学生的家长,更是被剧情牵动神经。《小别离》聚焦的是留学生低龄化的现象,三个孩子、三个家庭,面临着同一个问题:要不要在初中的时候就让孩子出国留学?20年前,出国留学的基本上都是公费保送出去的精英。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留学生低龄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我们身边,就有一些十几岁的孩子,早早地以留学生的身份到海外学习。低龄留学有何利弊?小留学生的海外生活是否顺心?记者采访了相关家长和孩子,请他们讲讲留学生活的苦与乐。

记者 毛迎

《小别离》关注社会热点

在《小别离》中,三个不同家庭代表了中国的三种不同阶层:富人阶层、中产阶层和工薪阶层。这三个家庭对应的三个中学生也有代表性,分别是后进生小宇、成绩平平的朵朵以及学霸琴琴。

剧中的几位家长送孩子出国留学的想法各异:小宇父亲有的是钱,纯粹为了让儿子留学镀金,回国后接管自己的公司,面对手下那些北大、清华毕业的员工时更有底气。朵朵的爸爸面对叛逆期的女儿和对分数、升学近乎神经质的妻子,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想尝试另一种可能。琴琴的妈妈则近乎走火入魔。她不顾孩子的意愿,一心认为“不能让琴琴活得像我一样”,即便是要卖房、要把女儿过继给在美国的姐姐,也要拼尽全力送孩子留学。

在网上,不少网友针对《小别离》这部电视剧发表评论。大家普遍认为,《小别离》是较为写实的中国式教育的缩影,所以才会受到观众的广泛追捧。在中国家庭中,从孩子降生的那一刻开始,家庭的中心便会毫无保留地向孩子偏移。尤其是在教育问题上,一直秉持着“再穷不能穷教育”、“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考不上重点高中就意味着与重点大学无缘,别想找到好工作”这类观点。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在升学面前,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放眼周围,不少经济条件好一些的家庭,都在筹划着如何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出国留学,就是其中一条重要途径。

留学生低龄化成趋势

在电视剧《小别离》中,面对孩子中考的升学压力,三个家庭不约而同地将目光瞄向了出国留学。现实情况如何呢?《2016中国学生国际流动性趋势报告》显示,2016年上半年,海外留学数据持续大幅上升。中国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有52.3万人出国留学,比10年前增长了290%。

报告显示,中国留学生低龄化成为一个很普遍的趋势,原本留学人员以本科生和研究生为主,目前高中生却逐渐成为主流。超过30%的“高净值”人士认为,应该在高中阶段送孩子出国读书;大学阶段排在了第二位,占比23.14%;初中阶段以13.76%的比例排名第三;值得注意的是,小学阶段的比例甚至超过了研究生阶段。

中国也是全球低龄留学生的主要生源国。以美、英、加、澳四个主要留学国为例,除英国外,中国的低龄留学生数量在众多国家中均处于第一位。

低龄留学并非一帆风顺

20多岁的王飞(化名)是许昌人,上高中的时候被父母送到了德国留学。如今,他已经完成学业,在当地就业了。出国前,他特意学了一些厨艺。尽管如此,父母还是很担心,怕他无法适应国外的生活。父母多方打听,在当地找到了一个老乡,拜托其多多照顾王飞。

提起留学生活,王飞用“喜忧参半”来形容。他表示,对于低龄留学生来说,语言关是最大的障碍。还有饮食问题,很多孩子吃不惯西餐,自己又不会做饭,这在异国他乡非常麻烦。除此之外,十几岁的孩子突然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可能会对其性格造成很大影响。最极端的是,有的孩子因此变得自闭,不太愿意与人交流。

“小留学生如果语言基础不扎实、沟通能力不强,很难适应国外的生活。”王飞说。他表示,他有一个同学在高中阶段选择去加拿大留学,因为一直过不了语言关,最终没有被理想的大学录取,不得不回到国内上大学,白白浪费了两年时间和金钱。

不过王飞强调,低龄留学也有一些好处。国外教育是先易后难,从小学到大学越来越难。撇开语言关,国外初、高中的课程对于中国的尖子生来讲是很轻松的。这样,你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来规划自己的未来,比如尽早地为报考心仪的大学作准备。

谈到国外的生活,王飞最大的感触是孤独。他说,只有出国的孩子才能够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别离。那种身在异国他乡,父母朋友都不在身旁的孤独感别人很难体会得到。

今日“小别离”,期待将来“常相聚”

2012年,市民朱女士把女儿送到了澳大利亚珀斯留学。“我女儿出国的时候已经大学毕业了,但我还是很舍不得。她留学期间,我去珀斯看望她了两次,认识了一些许昌的小留学生。这些孩子有的初中毕业后就出国了,父母不放心,一方会抽时间陪孩子在当地居住一段时间,等孩子适应了那里的生活,才放手让孩子一个人待在那里。我与那些小留学生的家长交流过,他们让孩子早早出国的理由大都是回避国内的升学压力。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早出国就能早适应,为将来升入名校打下良好的基础。不管怎么说,家长的出发点都是好的。”朱女士说。她表示,留学生低龄化的现象之所以越来越明显,主要是因为国内的升学压力比较大,中考、高考就像一道道关卡。不少家长越来越意识到,社会竞争拼的是综合素质而不仅仅是成绩。因此,他们不想让孩子承受太大压力,就选择把孩子早早地送出国门,去适应国外的教育模式。朱女士认为,低龄留学生如果没有父母在身边陪读,最好在国外有亲戚,有“后勤基地”,否则孩子在性格养成方面可能受到影响。

通常情况下,能把低龄的孩子送到国外去留学,家庭条件都不会差。但朱女士表示,她认识的留学生适应了国外的生活后,在学习之余,都会尝试打工。“留学生活不像一些人想象中那样美好,学业压力、经济压力都很大,因此,大多数留学生是半工半读。近几年,留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在国外就业也不容易,很多留学生完成学业之后选择了回国。我和一些留学生的父母交流的时候,大家都有一个共识,就是国外‘好山好水好寂寞’,而国内人情味儿浓,生活趣味多。十几岁的孩子出国独自求学,无论是生活习惯还是精神方面,都很难适应。作为父母,我们更希望孩子能早早地完成学业,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所选择的领域里能够游刃有余,生活品质有所提升。无论是定居国外还是回国发展,都有足够的时间和家人相处,父母和孩子能够常常相聚,不必再忍受‘小别离’的痛苦。”朱女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