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关注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突出抓好产业招商,优化城市软硬环境,看我市对外开放咋破题——

走出去,许昌产品“卖全球” 引进来,招大引强“壮筋骨”

今年前7个月实际到位省外资金259.6亿元,同比增长7.1%,增速居全省前列 实际利用外资4.7亿美元,同比增长44.7%,增速居全省第二位

在河南瑞贝卡时尚假发春夏产品招商发布会上,模特儿在展示时尚假发。 记者 牛书培 摄

核心提示

森源集团与德国魏德米勒公司开展战略合作,在核电领域谋求突破;峰辉农业与西班牙开展“联姻”,建立集橄榄种植、压榨、灌装、销售于一体的橄榄油全产业链……到位资金“新增长”,项目履约“新突破”,平台活动“新成效”,持续扩大对外开放,许昌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前不久,在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我市荣获了“对外开放先进工作省辖市”称号。9月6日,全市对外开放工作会议召开,迅速在全市范围内掀起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助推全市经济更快、更高质量发展。

■记者 王利辉 张铮

【数据说话】

大投资、大项目,带动全市经济大发展

许昌面积不大,却是全省举足轻重的对外开放大市。市商务局的对外开放成绩单显示,这些年,我市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与4个国家的5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建设了两个国家级、一个省级出口基地。许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挂牌开检,许昌海关开关运行,保税物流园正在积极推进,许昌“大通关”为出口企业提供了便捷通道。

以招商落实项目,以投资带动发展。今年以来,许昌人脚步更快、步子更大、足音更强,坚持以开放促发展,强力实施走出去招商战略,掀起了新一轮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热潮,用大投资、大项目带动全市经济大发展。

让我们来看几个不断攀升的数字:1月—7月,全市新增省外资金项目204个,合同利用省外资金763.8亿元,增长18.1%。全市实际到位省外资金259.6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59.6%,完成度居全省第四位;同比增长7.1%,增速居全省前列。全市实际利用外资4.7亿美元,同比增长44.7%,增速居全省第二位。

全市10个产业集聚区引进省外资金项目66个,实际到位省外资金150.8亿元,占全市到位资金总额的58%。北京、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5省(市)是我市引进省外资金的主要来源地,合计到位资金138.1亿元,占全市引资总额的53.2%。

许昌跨境电商产业带上线以来交易额突破5000万美元,成为速卖通平台最成熟、最完善的跨境产业带。

全市涌现出6个“电商村”,其中许昌县灵井镇霍庄村、长葛市官亭乡尚庄村还成功入围阿里研究院年度中国“淘宝村”名单,数量居全省首位。

……

从北到南,从国内到国外,围绕装备制造、超硬材料、再生金属及制品、生物医药等产业,和着工业强市的主旋律,全市招商引资者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

鲜活的数据显示,许昌的开放型经济动能十足。

【创新求进】

抢抓机遇,打造产业转移、投资兴业新天地

今年以来,实体经济不振、优惠政策变动,让不少投资人等待观望、困惑犹疑。而许昌对外开放的数据让人振奋。

我市在新常态下抢抓机遇,做好政策衔接落地,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扮亮“许昌品牌”,打造出一片产业转移、投资兴业的新天地。

在招商引资方面,我市瞄准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深化对外合作交流。国内方面,我市立足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发达地区,在上海、天津、厦门、香港等地开展专题招商;国外方面,抢抓“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持续加强与东盟、德国等的合作,达成合作意向26个,总额2.5亿美元。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传统跨境贸易方式发生了改变,带来了跨境贸易观念、管理和营销方式的创新。我市牢牢抓住这一机遇,积极创新对外贸易方式,大力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在全市规划建设了7个电子商务园区,规划建筑面积50多万平方米,促进电商企业集聚发展;先后引入阿里巴巴、浪潮、河南云数集团等150多家企业入驻,有力带动了发制品、蜂产品、陶瓷、鲜切花、特色农产品等出口快速增长。今年上半年,我市跨境电商交易额达到5.6亿美元,增长9.8%。

同时,我市充分发挥许昌作为全国最大发制品集散地和出口基地的优势,依托阿里巴巴·许昌跨境电商产业带,吸引200多家发制品企业入驻,上线60个国际品牌超过5万种产品。今年上半年,其累计交易额突破5000万美元,产品销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优化环境】

“两手”发力,上演“许昌招商速度”

打开家门,迎进客人,怎么才能留住客人?

联盟企业超过600家的沃特玛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联盟落户许昌。这个规模庞大的企业联盟带来的许昌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项目,主要生产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相关上游产品,产能规模达10GWh。

这个大项目的引进,从考察到签约只用了短短20天时间,创造了令人惊叹的“许昌招商速度”。

这样的招商速度,近来在许昌连续上演。

由大连再生资源交易所与河南金汇集团共同打造的中原再生资源国际交易中心,从筹备到鸣锣开市仅用时两个月。

短短52天,国内首家县级B端电商产业园在鄢陵县建成开业。

一轮又一轮的招商引资热潮,一次又一次令人惊叹的“许昌招商速度”。“优惠政策对外商的吸引力已不是很大,外商更看重的是投资环境。”市商务局开放办主任吕可告诉记者,我市牢固树立“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理念,坚持软硬环境一起抓,营造开放招商的优良生态。

在硬环境建设上,我市10个产业集聚区全部晋升星级,达到百亿元级规模,在全省产业集聚区观摩活动中连续4年获得小组第一名;“大通关”建设取得突破,许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挂牌开检,许昌海关开关运行。

在软环境打造上,我市多措并举、简政放权,市级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和调整,保留行政许可98项,是全省审批事项最少的省辖市;持续优化金融服务,设立8.48亿元的企业发展互助资金,累计为170余家企业调贷295笔49.9亿元。

【助推发展】

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到来,更应下好开放招商“先手棋”

全市对外开放工作会议的召开,吹响了新一轮对外开放大发展的号角,引导企业勇敢走出去,主动参与国际并购;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使许昌产品“卖全球”。

在走出去的探索中,我市已有企业尝到了甜头。大盛微电通过为中冶南方等大型企业海外总包工程提供配套产品,参与了俄罗斯MKK工程项目、巴西伊泰普水电站项目等,积累了产品出口和海外工程服务的经验。

河南峰辉盛世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充分依托我省航空港和中欧列车这一强大的物流通道资源和相关政策支持,使许昌基地的蔬菜可以12至14小时到达欧洲卢森堡,24小时到达欧洲当地消费者的餐桌上。

在迎接新一轮对外开放大发展的高潮中,许昌突出抓好产业招商,招大引强“壮筋骨”,从招商向选商转变;继续实施“二分之一”工作法,市、县两级党政主要负责人轮流外出对接洽谈项目。

我市将抓住河南自贸区获批带来的机遇,积极推进产业集聚区和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建设,推进保税物流中心尽快获批,积极申建综合保税区,建好电子口岸,尽快融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

“地球是平的。”在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今天,在区域经济合作越来越明显的当下,许昌将唱响开放与发展的时代主旋律,开拓创新、拼搏进取,营造“重商、亲商、安商、富商”的最佳“洼地”,迎接开放发展的新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