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刘力华
执行/万誉 薛炎 李嘉
阅读提示
20世纪70年代末,长村张村委会牵头成立了一支建筑队。平日,该建筑队由村委会负责“揽活儿”,队员们像上班一样按部就班地干活儿。20世纪80年代末,这支建筑队解散,有能力的村民各自“招兵买马”,村里成立了五六支私人建筑队。后来,根据长村张乡政府的规划,在该村建筑队的基础上,成立了一支乡办建筑队。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支乡办建筑队经过改制,成为股份制公司。经过多年发展,新的建筑公司规模更大,制度更完善,业务范围越来越广,名气也越来越大。
20世纪70年代末 村里成立一支建筑队
张普海是长村张人,出生于1940年,村里成立的第一支建筑队就是他负责的。说起这支建筑队为什么由他负责以及怎么成立的,老人打开了话匣子。
年轻的时候,张普海是村里的“能人”。他十几岁的时候,被送到西安的舅舅家。“当时我想跟着舅舅学做生意。舅舅见我年龄小,想让我学本领,就送我到一所学校学打算盘。”张普海说,学了两年算盘后,他回到村里。因为打得一手好算盘,他到区里当会计。几年后,张普海回到村里当了会计主任。
不久,张普海当了村里一个生产组的组长。1979年,村支书对张普海说,村民都以种地为生,生活不富裕。部分村民会盖房子和做木工活儿,不如由村委会牵头,成立一支建筑队。这样,村民可以挣点儿钱,村委会也可以有些收入,方便为村民办实事。这支建筑队由张普海负责。
成立建筑队的想法给村民一说,很多村民踊跃报名。“那时候,大家的日子都比较艰苦,挣钱的门路不多。有一个挣钱的机会,还是村里组织的,村民报名都很积极。”张普海说,经过筛选,建筑队刚成立的时候,至少有30个人。这支建筑队平日由村委会负责“揽活儿”,队员们像到城里上班一样,按部就班地干活儿。
早上去晚上回,去城里干活儿自带水和干粮
张普海说,村里接到的第一个活儿是给位于市区五一路的热电厂维修旧房屋和盖新房子。“这个活儿我们一干就是四五年,算是长期合作。”
农闲的时候,建筑队的队员们早上8时前赶到热电厂。有自行车的村民骑着自行车去,没自行车的村民步行过去,要花费半个多小时。去的时候自带水和干粮,中午不回家,晚上6时下班。
“当时很辛苦,每天早上去晚上回,主要工作是维修一些旧房子或者盖新厂房和仓库。不过农民经常干活儿,对这些都习惯了,出力才能挣钱。”张普海说,当时分大工和小工,和现在的建筑工人差不多。会技术的,比如会垒墙的、会做木工活儿的属于大工,搬砖的、提灰的属于小工。大工一天可以挣2.4元钱,小工一天挣1.25元钱。“我是领头的,平日除了分配工作外,哪里缺人我就顶上去,工资和大工一样多。”
张普海说,那时候还是很正规的。因为建筑队是村里的,所以一切都按规矩来。村里有记工员,每个人干多少天,干的什么活儿,记工员都记在一个本子上。等到发工资的时候,会计按照本子上记的给大家发钱。
农忙的时候,建筑队休工,队员们忙着收庄稼。“热电厂的活儿干完后,我们又接了不少活儿,以前市区很多小学的房子是我们盖的。我们还给当时的卷烟厂等大厂盖过仓库。”张普海说,他们的建筑队最红火的时候,有100多个队员。
20世纪80年代末,村里成立了几支私人建筑队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村里组织的建筑队解散。村里几个有能力的人组建了几支私人建筑队,对外仍称长村张建筑队。张普海说,最多的时候,村里有五六支建筑队,建筑工人除了长村张的居民外,还有附近村庄的居民。这几支建筑队都是在村里原先建筑队的基础上成立的。
1990年,张普海和另外三个人也组建了一支建筑队。“以前村里组织的建筑队由村委会统一找活儿,私人的建筑队都得靠自己。”张普海说,当时为了找到建筑活儿,他天天都要往外跑。“几十个人跟着我们,我们不能让他们没活儿干,挣不到钱,饿肚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慢慢地,张普海的建筑队效益越来越好,添置的设备也越来越多。原棉麻公司、原皮革厂等单位的大仓库都是他的建筑队建的。
除了张普海外,村里的张根胜和张世俊也成立了一支建筑队。“他们在市区干活儿,我们村的中心学校就是他们20年前建的。”该村党支部委员张付胜和张普海领着记者来到一所学校门前。
“从大集体时代开始,村里成立的建筑队让很多村民有活儿干,挣了钱。村民依靠建筑队,生活越来越好。”张普海说,20年前,因为几个合伙人年龄太大,他们的建筑队解散了。后来,根据长村张乡政府的规划,在该村几支建筑队的基础上,成立了一支乡办建筑队。
现在的建筑公司,规模更大,业务范围更广
“乡办建筑队成立几年后,生意不太好。后来经过改制,乡办建筑队变成了股份制公司,更名为河南泰禾建筑工程责任有限公司,老板和总经理都是我们村的居民。”张付胜说,现在说起这支建筑队,村民们都很自豪。他们村的建筑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步成为建筑行业的典范。
该公司总经理张保彦说,他们公司除了建筑工人外,还有50多个工作人员,在建筑行业规模挺大,制度也很完善,许昌县比较有名的镜湖花园小区就是他们建的。除了建小区外,他们还能修路,公司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广。
“村里有几十年的建筑传统,我们公司的建筑工人大部分是我们村的。从盖房到水电安装,再到门头加工等,村里的建筑工人分工明确,技艺高超。”张保彦告诉记者,他们公司的成长和发展,与村里几辈人的共同努力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