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刘力华
执行/李嘉 薛炎 万誉
一日三餐有规律 每顿能吃几片五花肉
在长村张村,人们时常会见到一位百岁老人在夕阳下散步。他虽然拄着拐杖,但精神矍铄,眼神很好。他1915年5月出生,如今已101岁。他就是目前长村张村最长寿的老人——张西庆。
张西庆老人先后送走了自己的老伴儿和大儿子。如今,他由71岁的二儿子张宝金两口儿照顾。近两年,张西庆听力有些问题,需要别人大声讲话才能听清。当有人讨教张西庆的长寿秘诀时,张西庆的家人说,良好的生活习惯、豁达的性格、晚辈的孝顺是关键。
张西庆老人的一日三餐有规律,没有什么忌口的食物,每顿饭都要吃几片煮烂的五花肉,而且早睡早起,喜爱劳动。他年轻时是种田好手,90多岁时每天还骑车去村头种菜,坚持活动身体,天晴时就晒晒太阳、散散步。
张西庆老人有2个儿子4个女儿。二儿子张宝金说,现在他们自己的孙辈都已经生儿育女了,是真正的五世同堂。逢年过节,老人的子、孙、曾孙、玄孙辈60多人,都会来看望老人,五世同堂,其乐融融。
老伴儿因产后风“去世”后来被救活
张西庆老人历经多次社会变迁,他的人生故事像一部近现代史,有苦也有甜。最让他念念不忘的是其已经去世多年的老伴儿。张西庆老人的老伴儿叫寇菊妮,17岁时嫁到张家。
“母亲1995年就去世了,父亲会时常提起她,说母亲当年跟着他没少吃苦。”老人二儿子张宝金说,父亲经常给子孙讲当年的故事,特别是母亲曾经“死”而复生的故事。
1935年的冬天,生完大女儿的寇菊妮在坐月子时得了产后风,很快没了心跳和脉搏。“当时,老伴儿一点儿气都没有了。”张西庆说,家人根据常识推断,人已经“死了”。随后,他忍着悲伤处理后事,并通知了老伴儿的娘家人。
按照旧俗,家人用烧纸和犁地用的犁铧压在了寇菊妮的“遗体”上,还把大儿子拴在磨盘上,说是怕被“去世”的母亲带走。之后,寇菊妮的娘家人赶了过来。寇菊妮的二哥在搬动“遗体”时,突然发现寇菊妮还有体温。于是赶快喊亲戚,用土办法抢救寇菊妮。
他们用被子把寇菊妮裹起来,不停地用野麻煮水熏。很快,寇菊妮睁开了眼睛,恢复了意识。“那时候医疗条件落后,母亲肯定是出现了假死的症状。用野麻熏蒸确实可以排湿、祛邪。”张宝金说,慢慢地,他母亲的身体好转,没过几年生下了他和3个妹妹。这件事情,在村里流传至今。
偷过鬼子的机枪和罐头 把机枪送给抗日队伍
采访时,张西庆老人的大孙子张机电正好来看望他。提起老人年轻时的经历,已经56岁的张机电兴奋得像个孩子。他笑着说:“我小时候喜欢缠着爷爷让他给我讲故事。最喜欢听他参加‘红枪会’打土匪和偷鬼子机枪的事。”
当年的长村张村是一个寨子,寨子由4道土墙围着,有东、西、南、北4个寨门。在那个年代,匪患严重,村里的几家地主怕土匪打劫,于是出钱成立民团,叫“红枪会”,主要用来看家护寨。
“爷爷因为身体强壮,胆子大,当了‘红枪会’的领头人。”张机电说,“红枪会”的装备有“汉阳造”、“一响嘣”和大刀。他的爷爷用的是“一响嘣”,即土造手枪。他的爷爷整天提着枪在寨子周围转,打得土匪不敢靠近寨子,威风极了。
“爷爷还偷过鬼子的机枪呢!”张机电说,1944年,日军向河南正面战场发起进攻,豫湘桂会战打响。有一小队鬼子就住在距离他爷爷家不远的一个地主家的四合院里。他爷爷发现,到了晚上那里没人站岗。于是,他爷爷就和同村的张全山商量着偷点儿鬼子的罐头改善生活。
有一天夜里,张西庆和张全山翻墙溜进鬼子的仓库,发现了不少罐头和粮食。有一捆“三八大盖”竖在墙边很显眼,他们拆开一看,这捆枪中间包着一挺机枪。于是,他俩偷了那挺机枪和一些罐头。
“爷爷说机枪是捷克产的,很稀罕!他们把机枪偷偷运了出去,送给了当地的抗日队伍。鬼子可能因战事紧,没有深究丢枪的事,没过多久就撤走了。”张机电说,他为爷爷有这么一段传奇经历而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