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乐善

放弃优越的工作,从事聋儿康复教育事业;从业7年,将30多名聋儿送进普通学校

丁莹莹:让聋儿的世界有“声”有“色”

丁莹莹正在教特殊孩子们看图识字。

□ 记者 樊倩影 文/图

许昌市现代聋儿听力语言康复中心有这样一位老师:她放弃市中心医院待遇优厚的工作,转而从事聋儿康复教育事业,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聋儿回归“有声世界”。

她叫丁莹莹,已经在聋儿康复教育岗位上工作7年。“施比受更有福。”这是29岁丁莹莹的座右铭。

受闺蜜影响

走上聋儿康复教育岗位

9月18日上午,记者在许昌市现代聋儿听力语言康复中心见到丁莹莹时,她正在上课。与记者想象的不同,这个特殊的课堂并不是一片沉寂,孩子们大声跟读,相当活跃。

坐在丁莹莹右手边的第一个孩子叫悦悦(化名)。尽管刚开学不到一个月,她已经深深地喜欢上了丁莹莹。“丁老师既漂亮又温柔,还有爱心,像妈妈一样!”4岁的悦悦眨着眼睛说。

2009年7月,22岁的丁莹莹从山西医科大学护理专业毕业后,顺利被许昌市中心医院录取,成了一名护士。而受闺蜜影响,她经过认真思索,放弃了原本待遇优厚的工作,成为许昌市现代聋儿听力语言康复中心的聋儿康复教师。从此,她和这些特殊的孩子结下了解不开的缘分。

“我高一时认识了闺蜜刘芳芳。她既漂亮又聪明,可惜是个聋儿。后来,经过康复训练,在助听器的辅助下,她能够开口说话。我们关系非常好,几乎无话不谈。那时候我曾很‘义气’地对芳芳说,长大后我学医一定治好她的耳朵。”丁莹莹笑着回忆说,她毕业后进入许昌市中心医院工作,却没有忘记当初的“誓言”,于是辞职做了一名聋儿康复教师。

用爱心和耐心

对待每一名聋儿学生

不经意间,丁莹莹已经在这个讲台上站了整整7年。为了让孩子们读懂这个世界,丁莹莹每天都扯大嗓门为他们正音,和他们交流,鼓励孩子们大声说出来。一天下来,她的喉咙都是沙哑的,吃润喉药也不管用。

“比如说一个音节,普通孩子听几遍发音,再写写就可以了,但是这些孩子可能要经历上百次或者几百次的练习。”丁莹莹说,她的工作就这样日复一日地重复着。有一些老师受不了转行干其他工作了,但她从来没有动摇过和这群孩子在一起的决心。

从沉默寡言到声形并茂,孩子们的变化让丁莹莹欣喜不已。为了让孩子们取得更加明显的康复效果,她经常买来相关书籍学习,和同事们一起交流经验。

2013年,丁莹莹拿到了2012年出版的聋儿教材,教学才真正有“书”可依。在这之前,丁莹莹积累了十几万字的教学笔记和生活随笔。每一个教过的孩子,她都为其记下点滴进步和成长心事。

教学中,丁莹莹不厌其烦地教聋儿说话,教他们做人、做事的道理。课余休息时间,她照顾年龄稍小的孩子大小便,从不嫌脏。

逢年过节,她悄悄买来礼物送给他们,为生活贫困的聋儿家庭送去米、面、油等生活必需品。正是丁莹莹的爱心和耐心,她送走的三届30余名聋儿几乎都走进普通学校,融入了正常社会。

希望更多的聋儿开口说话

丁莹莹告诉记者,人们常说“十聋九哑”,主要是因为聋儿没有条件接受早期治疗,错过了康复的最佳时机。

“一般来说,聋儿听力、语言最佳的康复训练年龄为2岁至7岁。聋儿如果不及时进行语言训练,长大后开口说话非常困难。很多孩子从小失聪是因为对于声音没有认知意识。如果及时治疗,配合专业老师的指导,大多数聋儿可以走出‘无声世界’。”丁莹莹说,他们学校目前有100名聋儿,最大的13岁,最小的只有1岁多。这些有先天性听力障碍的孩子通过2至3年的系统康复训练,一般能听得到、说得出,五六岁就可以像正常孩子一样入学。

很多孩子通过听力语言训练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特殊教育事业能改变孩子的一生,聋儿通过康复训练可“聋而不哑,能听会说”,让未来的人生道路充满阳光。

孩子们的小进步,是老师的大礼物!对聋儿康复老师而言,最大的幸福来自于学生每一点在旁人看来微不足道的成长。这一点一滴的进步,饱含了老师太多的心血和付出,也饱含了父母太多的希望与期待!谈及未来的打算,丁莹莹笑着说:“我希望每天都和这些孩子在一起。未来,我会坚守在这个岗位上,让更多的聋儿回归‘有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