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俊民
若问生涯指六经
1049年,许州城内,一位叫黄庶的官员辅导儿子绳权练习书法。看到孩子颇具天分,他倍感欣慰。
文字有缘曾弄墨,
见来官小免咨嗟。
喜将笔砚传生计,
不失诗书作世家。
字识姓名能指点,
写因梨栗不倾斜。
著鞭莫落时人后,
三十尘埃监汝爷。
——《教绳权学书偶成》
但愿孩子能够有所成就,不要像父辈一样年满三十如在尘埃!殷切的期冀,满含对命运的抗议,深切而无奈。
绳权,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乳名。
黄庶是江西人,25岁那年考中进士,先后在长安、凤翔任低级幕僚。宋祁出知许州时,他特来追随。
六载红莲客,差池又一年。
无人和白雪,有意补青天。
肝胆论兴废,诗书谒圣贤。
尊中古日月,穷达付陶甄。
——《遣怀》
在许州,黄庶迎来德高望重的晏殊,并追随其回到长安。晏殊曾举荐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却未能对黄庶有所关照。失望之余,黄庶回到家乡。
“此心为地把书耕,若问生涯指六经。”对于幕府生活,黄庶有着深深的不甘。他后来在《伐檀集》自序中写道:“历佐一府、三州,皆为从事,逾十年,郡之政巨细无不与,大抵止于簿书狱讼而已,其心之所存,可以效于君、补于国、资于民者,曾未有一事可以自见。然月廪于官,粟麦常两斛,钱常七千,问其所为,乃一常人皆可不勉而能,兹素餐昭昭矣,遂以‘伐檀’名其集,且识其愧。”
1051年,文彦博任许州知州,黄庶再次来到许州。在文彦博的关照下,他被擢升为青州判官,又出知康州。
1058年,黄庶死于任上,终年只有40岁。
西湖主人久未至
黄庶两度在许州工作,诗文里时时可见许州印记。
宋祁疏浚许州西湖,使之成为天下著名的景观,文人墨客流连忘返、歌咏不绝。黄庶是工程重要的参与者、见证者,也留下了诸多诗篇。
冬旱种不入,颍人无颜色。
上辍霖雨姿,福此千里窄。
公来视民忧,身若抱病癖。
霖雨变飞雪,万室如药石。
幕府环邹枚,共喜妖沴释。
欲有琼树春,选地得胜僻。
刺舟敲湖冰,坐泛白玉国。
持酒与寒竞,醉倒无顾惜。
馀霙入杯斝,似解劝饮客。
而我坐席末,斗筲宽一石。
景值风雅匠,万状困刀尺。
鸣凤相上下,独愧如蝼蝈。
——《和西湖雪中泛舟之作》
一场及时的大雪,驱除了冬旱的困扰。晏殊与许州官员敲破湖冰,泛舟其上,持酒相庆。忝陪末座的他,将同行的人喻为鸣凤,却自比蝼蝈。其小心翼翼之状,不亦甚乎!
在《喜雨上文相公》中,他记述了文彦博春末在许州筑坛祈雨的过程。文彦博常着道服,持竹杖往来西湖间,似有仙风道骨,登坛祈祷,大雨便倾盆而下。“朴愚幕吏解公意,期雨沾足环海中。不以一郡喜为喜,喜忧天下公之公。”以朴愚自况,无限拔高文彦博的宗教修养与政治品格。不知这样直白的歌颂,是否打动了文相公?
西湖主人久未至,
雪云我为开吟天。
偷闲把酒罗脍鲤,
鱼冻难趁烦鸣舷……
——《次韵和酬真长对雪之作》
同样是雪中的西湖,与身份相当、志趣相投的诗友啸咏其上,黄庶就打开了诗思,把自己当作了西湖和诗歌的主人。
晏殊镇许期间赴洛阳扫墓,黄庶一路陪同。行踪所到,黄庶每每付诸诗歌,呈请品评。在他的诗集中,如今还留存着《灵井》、《过建成侯庙》、《过许由庙》等篇章,串起来呈现出完整的行程。《灵井》一诗,记录了许昌县灵井镇一带的古俗,尤为珍贵。
何年清泉眼,几斛涵苍苔。
瓮盎日夜至,长满莫可涯。
天旱不知竭,众流起黄埃。
淘绠乾未定,能使沴气开。
庙祠失根柢,故老奠酒杯。
蚕民咒枣栗,千斤意徘徊。
儿童惯冷暖,预知春秋来。
临之鉴须眉,方鉴无煤炱。
窟穴若喉吭,我疑吐云雷。
何当鞭蜃螭,与国驱旱灾。
——《灵井》
在漫长的农业社会里,一眼不竭的清泉,是民众心之所向。遇到大旱,人们以淘井的方式祈雨。连养蚕的成败,也系于井水的神秘力量。“腊月,民持蚕纸浴井中,必投枣栗咒祝。其辞曰:齐起齐眠,千斤万斤。”
能主意思而不流
后人评论道:“庶为山谷之父,江西诗派之所从出,读山谷诗者,不可不溯其先河也。”对于诗歌,黄庶有独立的见解,也有相当的成就。
“某姓名系于国,而身实居于闲无用之地,故未能忘乎笔墨也。”黄庶曾这样解嘲。他又道:“古乐治情性,故使风俗完。”在他看来,诗歌对于涵养人的心灵、修正社会风气,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吕先生许昌十咏后序》中,黄庶这样写道:“凡文章,非其意高,虽贵时辄不传。而必讽诵在人口者,才十一二。位下则其传而又诵者愈少。”怎样才算“意高”呢?他说:“其时文章用声律最盛,哇淫破碎不可读,其于诗尤甚。士出于其间,为辞章能主意思而不流者固少。而最难先生之诗,其不流者。”从中可以看到,黄庶力反注重音律、柔靡不振的“西昆体”,而要求诗歌立起自己的筋骨——“能主意思而不流”。
对花虽把笔,好句恨莫得。
耒阳与采石,孤坟没荆棘。
几欲肉白骨,再插风雅翼。
海为一杯酒,地为一领席。
醉坐吟万物,语出埋霹雳。
乾坤髓可掬,鬼神泪可滴……
——《对花》
这首诗,是在许昌崔象之的花园中写下的。黄庶与崔象之在诗歌追求上高度一致——要复兴杜甫、李白的诗歌理想,捍卫《诗经》的伟大传统。
“只把诗情磨世态,更凭酒力禦春寒。”特殊的人生经历,催生了黄庶傲然不俗的诗风,在宋代诗坛自树一帜。黄庭坚继续着父亲的文学方向,眼前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