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王志鹏 文/图) 杨文凯今年55岁,是许昌市总工会的一名工作人员。在工作中,他接触到很多贫困家庭,心生帮扶的想法,由此与公益事业结缘。
2013年,杨文凯和几名关注贫困家庭、贫困学生的朋友共同成立了以“助学、敬老、扶困”为宗旨的爱传万家爱心公益联盟。此后的3年时间,负责对外调查工作的杨文凯为了保证每一分爱心款都用到贫困学生身上,利用业余时间探访了近百个家庭,并最终确定资助53名贫困学生。9月19日,记者对这位为贫困学生一直奔波在路上的好心人进行了采访。
工作中,他心生助困想法
杨文凯曾在许昌市总工会职业介绍所工作。该介绍所的主要工作是为下岗职工、困难家庭成员等介绍工作。在工作过程中,他接触到很多家庭生活困难的人。
“听得多了、见得多了,心里越来越感慨,越来越希望能够给他们提供更多帮助。”杨文凯说,可是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有限。于是,他开始利用QQ等网络社交工具,寻找许昌市本地的爱心公益组织。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和朋友聊天儿的过程中,杨文凯找到一个已经加入爱心公益组织的朋友,并在这个朋友的介绍下,成为该组织的一员。
加入爱心公益组织后,杨文凯积极参加群里组织的活动,到敬老院包饺子,为福利院的孩子捐爱心物品。
可是,时间长了,他发现这些活动虽然很好,但并不能满足自己帮助困难家庭和贫困学生的愿望。
2013年,杨文凯和4名在活动中结识的朋友成立了以“助学、敬老、扶困”为目的的爱传万家爱心公益联盟,正式踏上助学、扶困的公益之路。
探访家庭,确定53名救助对象
新的爱心公益组织成立后,杨文凯负责对外调查工作。在整个救助的过程中,外调工作非常重要也非常辛苦,因为他们要保证每一位资助人捐出的每一分钱都能用到贫困学生身上。
3年时间,杨文凯和其他成员走访了近百个家庭,足迹遍布许昌的五县一区。近的有市区的大街小巷,远的有禹州、鄢陵、长葛的山区和村庄。
“每一户贫困家庭,我们都要进行家访,目的是避免不符合救助条件的情况发生,保证每一分钱都用到地方。”杨文凯说,每到一个家庭,他们都要先从调查对象的邻居入手,了解这个家庭的真实情况,并对救助家庭的生活状态进行记录。
杨文凯说,有时候眼睛看到的未必属实。在调查过程中,有的家庭房屋、家具、家电齐全,并不像生活困难的样子。经过深入了解,他们发现,有些家庭原本生活状况比较好,可因病、因事故使生活陷入了困境。他见过最困难的家庭,家里甚至连张床都没有。
“我立志助学、扶困,是因为扶困可以使困难家庭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助学则可以让这些家庭的孩子有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的机会和希望。”杨文凯说。
资助名单一公布,遭到“哄抢”
2013年,经过走访和调查,杨文凯确定了第一批10名资助对象。名单一发布,就引起“哄抢”。
“原本,我以为自己能‘近水楼台先得月’,最后不得不把自己看中的资助对象让出去。”杨文凯说,没过多久,第二批10名资助对象公布,结果再次被联盟成员“抢完”。
“联盟成员们的热情让我非常感动,这促使我更加努力地工作。”杨文凯说。联盟成员确定资助对象后,不仅每个月给他们几百元资助款,还经常自掏腰包给资助对象买衣服、文具等物品。有一位成员,一到节假日还把资助对象接到家里,让其和自己的女儿同吃、同住、同玩乐。
“截至目前,我们的成员做得很好,我感到非常欣慰。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地做好外调工作,使更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得到帮扶。”杨文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