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王利辉 通讯员 李思远) 几乎是悄无声息,许昌首个保税仓近日落户魏都区。这看似小小的一步,却是许昌对外开放阔步向前的一种标志、一个象征。
随着许昌首个保税仓落户魏都区,德国啤酒、法国红酒、澳洲奶粉、泰国大米等优质商品,将在“第一时间”呈现在许昌消费者面前。9月24日,记者探访保税仓获悉,许昌人不用通过烦琐的海淘流程,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全球购”。
公用型保税仓
对外开放程度的一种标志
“我关决定:准予中棉集团河南物流园有限公司在许昌市魏都区延安路北段设立公用型保税仓库,仓库面积为4039平方米。”一件盖有郑州海关红印的批文,宣告了许昌首个保税仓落户魏都区。
保税仓指专门存放保税货物及其他未办结海关手续货物的仓库,具有保税仓储、国际物流配送、缓税及转口贸易免交进出关税等作用,主要包括公用型、自用型和专用型三类。保税仓及所有货物均受海关部门监督管理,非经批准,货物一律不得入库和出库。
保税仓花落魏都
对企业和消费者都是好消息
魏都区设立保税仓,是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也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现实需要,对企业和消费者都是好消息。
“有了保税仓,本地及周边地区的企业可以实现边清关、边提货,进口原材料更加便捷。”中棉集团河南物流园有限公司总经理唐继法举例说,以前,进口棉要先放到天津港或者青岛港,缴税出库后才能到达许昌。现在,进口棉可以直接进入保税仓,需要出库时再缴税,可有效降低企业的成本。“依托保税仓,可以建设跨境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提供丰富的海外商品,供消费者现场查看、体验和购买。海购商品的过程从此看得见、摸得着。”
对接港区
建设跨境电商综合园区
“许昌首个保税仓落户魏都区,是全区上下解放思想、敢想敢干的结果。”魏都区副区长张剑哲表示,从大背景来说,保税仓建设抓住了许港融合发展的机遇。在许昌对接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加快发展的背景下,保税仓可方便地与港区对接,建设保税仓可谓顺势而为。
早在两年前,魏都区就开始谋划保税仓建设事宜,曾派专人前往海关总署,拿到了保税仓建设的一整套要求,并对照要求着手筹备保税仓建设工作。伴随着许昌海关和许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设立,魏都区的保税仓建设工作迎来重大利好。最终,在全区各职能部门的大力配合和紧密协作下,全市首个保税仓落户魏都区。
“保税仓是魏都区正在大力建设的跨境电商综合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剑哲说。跨境电商综合园区主要有车市电商园、平行进口车销售展示中心、保税物流中心、跨境电商运营基地、智慧物流示范基地、生活性服务中心及相关配套设施六大板块。其中,保税物流中心的基础正是保税仓。
保税仓建设的背后
是全市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
许昌面积不大,却是全省举足轻重的对外开放大市。市商务局的对外开放成绩单显示,这些年,我市与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与4个国家的5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建设了两个国家级、一个省级出口基地。许昌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挂牌开检,许昌海关开关运行,许昌“大通关”为出口企业提供了便捷的通道。
今年前7个月,全市新增省外资金项目204个,合同利用省外资金763.8亿元,同比增长18.1%。全市实际到位省外资金259.6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59.6%,完成度居全省第四位,同比增长7.1%,增速居全省前列。全市实际利用外资4.7亿美元,同比增长44.7%,增速居全省第二位。
一座居者心怡、来者心悦的城市,必然是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伴随着“大通关”的顺利推进,许昌对外开放的脚步更快、步子更大、足音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