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樊倩影) 今年27岁的安阳女孩儿李俊丽,因为一份特殊的爱,毕业后留在了许昌,走上了特殊教育的讲台。工作近6年来,她为了让特殊孩子及早康复,在孩子面前不厌其烦地重复教学内容,直到孩子学会才作罢;她把所有的热情和心血给了学生,有时只为学生能认出一种颜色、读出一个字……9月23日,记者采访了学生口中的“好妈妈”、许昌博爱儿童康健园的特殊教育老师李俊丽。
因为一份特殊的爱
她成为一名特殊教育老师
9月23日,记者来到许昌博爱儿童康健园。这是一栋4层的小楼,是专门招收脑瘫、智障儿童的特殊教育机构。教室里干净而温馨,60多名特殊儿童在这里生活和学习。
当记者来到4楼的一间教室时,李俊丽正在上课。她是亲子(1)班的班主任,教孩子们认知、语言等方面的课程。
下课铃一响,孩子们就一窝蜂地跑出来。这是一群特殊的孩子,也是一群可爱的孩子,看到陌生人不害怕,热情地叫“阿姨、阿姨”。尽管他们当中好多人发音不清、走路不稳。
2010年,还是郑州师范学院一名学生的李俊丽在其专业老师的引荐下,来到许昌博爱儿童康健园实习。时隔半年,她在这里扎下了根。
高考报志愿时,李俊丽就选报了当时冷僻的特殊教育专业。“我有个本家奶奶。她和蔼可亲,对我很好,却是一个聋哑人。我小时候就想,长大了我一定学一门技术给奶奶治好病。”李俊丽说,正是基于这种想法,高考报志愿时她选择了特殊教育专业。
特殊教育老师工作累,付出多,报酬低。和李俊丽一起去实习的两名同学毕业后都转了行,唯有李俊丽选择留下。
“因为那些孩子也需要学习,也需要爱。我想帮助他们,给他们爱!”李俊丽坚定地说。
耐心和爱心
让她成为孩子们的“好妈妈”
“那样的学校”,在包括李俊丽同学在内的很多人看来,学生是特殊的,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比其他孩子差很多,教起来比较费劲;学校是特殊的,一个月只有4天休息时间,有时候老师们还要学习研讨,这使得家在外地的李俊丽一年只能回家一两次;教育方式是特殊的,这对于一个二十出头儿的小姑娘来说,绝对是一个挑战。
这一切并没有使李俊丽退却。几年间,她的专业技能进步很大,成为孩子们挂在嘴上的“好妈妈”、好老师。
不经意间,李俊丽已经在这个讲台上站了将近6年。为了让孩子们认识这个世界,李俊丽每天都不厌其烦地重复教学内容。
谈到“重复”,李俊丽感受特别深:“‘重复’是特殊教育老师最常用的教学技巧。特别是对智力低下的孩子,教一个字、一种颜色,往往需要重复上百次。一天下来,老师们的嗓子都是沙哑的,吃润喉药也不管用。”
没有爱心和耐心,就做不了特殊教育老师。除了上课外,李俊丽和其他老师还要教孩子基本生活技能,课余休息时间,照顾年龄稍小的孩子大小便。孩子们把鼻涕蹭在老师身上,大小便拉在衣服上,老师为他们清理,都是常事。一些孩子中午不回家,李俊丽还要照顾他们吃饭、午休。
“现在,我也成为一名母亲。对我来说,这些和我整日厮守在一起的孩子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你说,有母亲嫌弃自己的孩子吗?”李俊丽笑着说。
希望特殊儿童
能够融入社会
“智障儿童在残障儿童中占的比例最大。这些儿童不能通过手术或药物取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只能靠大量的康复训练让各方面的机能得以好转。”李俊丽说,特殊儿童的心智还不健全,因此他们比一般的孩子更敏感,更需要爱。
社会上关注残障儿童的爱心人士越来越多,让李俊丽感到很欣慰。
“逢年过节,很多爱心人士到康健园给孩子们送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零食,还有很多大学生志愿者利用节假日陪孩子们。这些给了我很多慰藉,也鼓励我继续全身心投入残障儿童康复教育事业。”李俊丽说,作为一名特殊教育工作者,社会的关爱和帮助给了她坚持下去的力量。
对李俊丽来说,特殊儿童教育工作不仅仅是一份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而且是一项值得用一生去追寻的事业,这项事业让她充满了成就感和获得感。“残障儿童的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不管付出多大努力,只要孩子们有进步,我就会坚持下去,尽力帮他们康复,帮他们融入社会。”李俊丽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