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城事

76岁烈属改名记

记者 王利辉 通讯员 张汇涛

派出所名片

单位:禹州市公安局

地址:禹州市鸿畅镇

民警:贾宏峰、蒋林、王副昌等

故事梗概:70多年前,张梅担任抗日某部队机枪手的父亲在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张梅的母亲迫于生计改嫁到禹州,张梅也改了名字。已经记事儿的她将自己的身世深藏在心底。最近,其改名寻根的念头空前强烈。

改名,且牵涉烈属,关系重大。派出所民警通过多次奔波、反复求证,最终证实了张梅的身份,她的夙愿变成了现实。

“谢谢民警同志,是你们让我找到了根。”9月25日,在禹州市公安局鸿畅派出所户籍室,76岁的烈属张梅老人改了名字,话语真诚恳切。她的身旁,一直为她改名之事奔波的民警贾宏峰、蒋林、王副昌等人, 脸上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一次改名,为何闹这么大的动静?事情还要从头说起。

曲折身世

9月7日上午,鸿畅派出所户籍民警蒋林正在工作时,户籍室突然来了两位头发花白、看上去风尘仆仆的老人。

蒋林关切地询问两位老人的诉求。在他们断断续续的讲述中,蒋林了解了事情的大概。两位老人都已年近八旬,是一对夫妇。男的姓郑,女的叫张梅,家住鸿畅镇鸿北村。老两口儿这次来,是为76岁的张梅改名提出申请。

在认真看了申请后,蒋林顿感时间久远,事态复杂,而且牵扯烈属后代问题,必须妥善处理。

当户籍民警以来,蒋林还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稀罕事。为了妥善处理群众诉求,蒋林马上将情况详细地向所长贾宏峰进行了汇报。贾宏峰了解情况后,当即向禹州市公安局户政科进行请示。当得知需要大量的调查材料和走访记录时,觉得“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贾宏峰,决定由自己牵头,指派蒋林和社区民警王副昌二人具体负责,尽快完善所需各类手续和资料。

身份证信息显示,张梅,生于1940年11月,现年76岁。根据张梅自述,她原籍为郏县白庙,原名叫李明娥。其父亲系豫西某抗日部队机枪手,在一次战役中牺牲。在张梅四五岁时,其母亲迁到禹州市鸿畅镇鸿北村跟一张姓人结婚并育有三子,李明娥改名为张梅。

寻根夙愿

张梅的脑海中,一直有亲生父亲的印象。他高高大大,性格坚毅,每次回家,总要将张梅抱在怀里,扛在肩头,陪她一起玩耍,“那种感觉一直挥之不去”。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她只看到母亲哭泣的模样,却并不感觉悲伤。毕竟,年幼的她还不知道失去父亲的意义。年岁渐长,亲生父亲的印象却日渐清晰。但继父和母亲都在,她把寻根的念头藏在心底,想尽办法尽孝道。

结婚成家,随之而来的是生活的压力。为了生存,她选择面对现实,和丈夫一起靠着吃苦耐劳,凭着汗水和勤奋抚儿育女,养家糊口。但是,那个寻根的想法一直都在。

白发悄无声息地来到了她的鬓角,皱纹不知不觉地爬上了她的额头。有一天,她在家看电视,正好看到播放国家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一批抗战老兵坐着阅兵礼车经过天安门广场。她盯着画面一看再看,想到自己九泉之下的亲生父亲,泪水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那个晚上,张梅辗转难眠:国家现在对抗战的历史格外重视,对抗战英雄格外尊重,自己已经70多岁,“半截身子都已埋入黄土”,要是再不寻根,恐怕再也没有机会了。

后来,她把想法跟丈夫说了,得到丈夫的认同。两人先是多次回到张梅幼时的住地寻访,后来决定到派出所改名,既是寻根,也是给为抗战牺牲的父亲留根。

实现夙愿

9月7日,蒋林和王副昌了解到老人的夙愿,将需调查情况列出了明细。9月8日,两人来到郏县进行调查取证。在当地村干部的配合下,民警找到了张梅87岁的叔伯哥哥、抗日老军人、原支部书记李某才。但李某才老人因病不能说太多话,遂介绍民警去找其五弟李某喜了解情况。在村干部的带领下,民警找到了正在农田干活儿的李某喜。李某喜得知民警的来意后,详细地向民警介绍了情况:李明娥确实是自己的堂姐,其伯父去世后,李明娥随伯母改嫁到鸿畅。

随后,民警对李某喜及其提供的相关材料进行了查证,一致确认张梅原籍就是郏县白庙。

按照上级户政部门的要求,9月12日,蒋林和王副昌再次赶赴郏县对白庙乡政府提供的材料进行核实。

随后的几天,蒋林和王副昌又辗转找到张梅同母异父的兄弟和父亲生前战友进行询问,核实相关情况,并在调查材料完善后,及时审核、上传。在这一过程中,贾宏峰一直在关注,并提供指导和帮助。

9月18日,民警打电话把审批成功的信息告诉了张梅。9月25日,改了名字寻到根的张梅,即李明娥,穿着一身新衣服,高高兴兴地到派出所办理了身份证。

(张梅、李明娥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