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7版:许昌往事

“南悟真、北悟真照相馆” 之二

人才辈出,照相馆不断发展壮大

□ 策划/刘俊民 执行/记者 黄增瑞

杨伟杰旧照。 资料图片

北悟真照相馆使用过的转机照相机。 资料图片

核心提示

许昌老字号,尤其是一些老店的兴衰体现着经营者的智慧,反映着一个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状况,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缩影。南悟真、北悟真照相馆的沉浮兴衰,见证了许昌的今昔变化,见证了许昌摄影业的发展。

率先募捐,支援抗美援朝

1944年,日军攻占许昌。日军驻扎在春秋楼一带,经常到南悟真、北悟真照相馆照相。杨四宝说,1945年日本投降,抗日战争结束。日军想把杨伟杰带走给他们照相,杨伟杰的家人就让他出去躲了几天。日军找不到杨伟杰,只好作罢。

1945年后,国共两党一直处于“拉锯战”状态,但不管哪一方把守许昌,百姓出行都需要“良民证”、“通行证”等证件。因此,到南悟真、北悟真照相馆拍摄证件照的人特别多。杨四宝的父辈曾说过,在当时的情况下,给人拍一次照,就是洗坏3个底版也不会赔钱。由此可见,当时照相的利润非常可观。南悟真照相馆的学徒也由1个增加到6个,规模不断扩大。

新中国成立后,许昌市区出现了“美丽”、“天福”等几家照相馆。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北悟真照相馆在市工商业联合会、市总工会的号召下,积极投身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活动中。由其带头,并组织市区另外几家照相馆,在北悟真照相馆以八折优惠给市民照相,并宣布把半个月的收入全部捐出来。这一举动影响很大,四面八方的爱心人士纷纷来到北悟真照相馆照相。因照相的人太多,北悟真照相馆又把来照相的群众分流到南悟真照相馆。最终,南悟真、北悟真照相馆共捐出1万元人民币(旧币约1亿元)。此举受到市政府的表彰和肯定。

生意红火,过年只放半天假

1955年,当时的许昌市工商联把北悟真照相馆收归国有。翌年,南悟真照相馆也收归国有。此后,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南悟真、北悟真照相馆有了较快的发展,职工最多时达140人。后来,北悟真照相馆从上海购进了外拍转机照相机,承包了豫南地区会议合影、毕业合影等集体拍照的业务。从此,南悟真、北悟真照相馆享誉许昌周边数十个县市。

如今的许昌市悟真摄影器材中心经理关红均告诉记者,1986年,他从许昌市服务公司人事科来到悟真摄影器材中心任副经理。

1987年,许昌行政区域划分后的许昌市召开第一次党代会,会议在如今的七一路原市政府礼堂举行。会议结束时,他们要拍摄近200人的大合影。当时的老摄影师杨福庆、温新华、谢国喜担任主摄影师。他们提前进行了多次试机,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充分。然而,在为与会代表拍照时,照相机镜头转到前排领导面前时,突然出现打滑。“正常运转时,镜头应该匀速转动,镜头打滑就是马达带动镜头转动时,不正常运转,底版不动了。”关红均说,当时摄影师带有备用胶卷,他们都用上了,但在暗房冲洗1.5米长的黑白底版时,冲洗师发现,几位领导没有照上,他们立即向市领导进行了汇报。

为弥补没能把领导拍上的过失,他们给几位领导重新单独进行了拍照,而后让暗房师先从原底版上把人“抠”出来,再把补照的人放上去,难度非常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弥补后的合影照让人看不出一点儿破绽,修补后的合影照让领导非常满意。

春节时,照相馆生意红火,工作人员更加忙碌。杨四宝说,他们过年只在除夕放半天假,大年初一就有市民排起长队拍家庭合影。很多土生土长的老许昌人都在那里拍过照片。

人才辈出,摄影师自制摄影器材

数码照相和彩扩前的照相技术,一直停留在黑白影像阶段。当时,摄影、暗房等分工明确,每一位工作人员都需要掌握过硬的技术。尤其是悟真照相馆从创始人杨鹤亭开始,就把技术看得非常重要。

采访中,关红均取出了悟真照相馆“元老级”员工的档案。记者看到,杨四宝的父亲杨福庆曾在1957年通过技术革新,自制了闪光灯和黑白放大机,被人誉为摄影技术中的“高科技”,参加了中南5省技术革新展览。1979年,杨福庆考取了特级摄影师职称。

还有一位叫崔淑菊的女暗房师,暗房技术过硬。她冲洗的底片和照片少有人能与之比肩,成为河南省首批特级暗房师。

生意红火时,照相馆有150多名职工,其中有特级技师66人以及其他各类技师30多人,经营范围辐射漯河、驻马店、平顶山、周口等地市。店内有数套日本产的先进彩色扩印和配套设备,年营业额最高达110万元。

20世纪70年代,南悟真照相馆、北悟真照相馆、人民路照相馆、解放路照相馆、铁西照相馆5家店属于国有自主经营店,后来合为一家,取名为许昌市悟真摄影器材中心。

北悟真照相馆在1996年被列入《中国老字号词典》一书。

前些年,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李岚清、朱镕基等来许昌考察,根据市政府的安排,南悟真、北悟真照相馆派出了技术过硬的摄影师,跟随领导拍照,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