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毛迎 文/图
核心提示
“我和女朋友打算今年夏天结婚,听说男方要在二月二给女方‘送好儿’,在许昌‘送好儿’有啥规矩,求指导……”3月5日,记者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有人发出这样的“求助”信息。
“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不但适合理发、搬家,对于已经有对象的青年男女来说还有特殊的意义。按照习俗,如果一对恋人想在上半年结婚,那么,农历二月初二是男方去女方家“送好儿”的日子。为什么选择这一天?“送好儿”有啥讲究?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怎么“送好儿”?很多人说不清
“‘送好儿’该怎么送,需要带哪些东西?”3月5日,就这个问题,记者在市区街头随机采访了一些市民。其中,年龄在50岁以上的受访者能说出一些“送好儿”的细节,如带用礼盒装着的点心,俗称“果子”,还要准备彩礼、婚书、“三金”等。年轻人听到“送好儿”,大多会流露出疑惑的神情。
25岁的市民曹志阳表示,他和女朋友相恋3年了,准备今年结婚。“我听家里的长辈说过‘送好儿’这件事,但是具体怎么送、送什么,我不太清楚。这些都是老规矩,很多年轻人都不懂,听长辈的安排就好。”
记者发现,虽然很多年轻人都不了解“送好儿”这一习俗,但结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对于“送好儿”这一环节,大家都非常重视。毕竟,这是男女双方商议婚事的一个重要仪式。不少男青年表示,很担心“送好儿”的时候,因遗漏了礼物或做出失礼的举动而被女方的长辈“挑理”,影响婚事。
那么,“送好儿”有什么讲究?记者采访了市作协副主席、民俗专家韩晓民。
“送好儿”,选的都是双日子
韩晓民告诉记者,在许昌,筹备婚礼要先定婚期,俗称“看好儿”。“看好儿”要根据双方的生辰八字,选择适合结婚的吉日。古时候结婚新娘要坐轿,“看好儿”非常讲究,不仅要选定日子,还得确定哪个时辰上轿,哪个时辰下轿,上轿或下轿时新娘的脸朝哪个方向。另外,还要根据夫妻双方的属相确定哪些人不能迎亲,哪些人不能送亲。这些具体的内容都要写到婚书上。
“看好儿”之后,男方要去女方家“送好儿”。韩晓民说,“送好儿”的日子有讲究,如果上半年结婚,要在农历二月初二送;如果下半年结婚,要在农历六月初六或农历十月初十送。“‘送好儿’选的都是双日子,二月二寓意好事成双,六月六寓意六六大顺,十月十寓意十全十美,表达了双方家庭对一对新人的美好祝福。”韩晓民说。
送哪些东西?由谁去送?
“送好儿”的日子确定了,该带哪些东西呢?韩晓民说,除了婚书之外,男方去女方家还应带上点心、猪肉和四种青菜。点心要准备“双数”,一般带2公斤或3公斤,装在红色的盒子里,四盒或六盒组成一提。猪肉带上两三公斤就行。四种青菜通常是大葱、芹菜等时令蔬菜。每种青菜必须带根儿送去,称“扎根儿”,表示两家从此有了渊源。除了这些食物之外,男方还要带上红布单,就是用红布把新被面或床单包裹起来系成包袱,里面放上婚书,显得隆重。
“此外,去‘送好儿’的人也有讲究,应是准新郎的伯父或叔叔,伯母、婶婶不能同往。如果没有伯伯、叔叔,则由爷爷或堂伯、堂叔代劳。”韩晓民说,古代准备嫁妆是个大工程,请木匠到家中打造家具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在农历二月初二或农历六月初六“送好儿”,可以给女方家充足的时间准备嫁妆。旧时关于“送好儿”的习俗大概就是以上这些,比较烦琐。如今提倡婚姻自由,对于婚礼习俗不少人愿意取其精华,两家人商量着来。
传统民俗,受到商家重视
3月4日下午,市区胖东来生活广场人流如织。二楼的糕点专柜前,聚集着很多顾客。工作人员麻利地为顾客装糕点、过秤,忙得不可开交。在糕点柜台的旁边,摆着很多红彤彤的婚庆礼盒,有木制的,也有竹制的,不少礼盒上还贴着醒目的“喜”字。工作人员表示,农历二月初二是“送好儿”的日子,这些寓意吉祥的婚庆礼盒非常受欢迎。
木制的、竹制的婚庆礼盒体积比较大,看上去很气派。在糕点柜台上,还摆着两种相对简单的礼盒,有四盒一提的,也有六盒一提的,同样是为准备“送好儿”的顾客准备的。
蜜三刀、梅豆角……在糕点柜台里,摆着各式各样的点心。甜甜的气味在空气中飘荡着。几名消费者正围在柜台前选购点心。“‘送好儿’一定要选甜味的点心,寓意男女双方甜甜蜜蜜。”一位年长的女性说。
随着农历二月初二临近,不仅大型超市,市区一些蛋糕房和糕点铺也备有大红的礼盒,供准备“送好儿”的顾客挑选。对于这一传统习俗,商家都很重视。
时代变迁,许昌婚俗增添新内容
记者当日走访了一些市民,发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许昌的婚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我是1980年结婚的。当时,‘送好儿’流行送‘烧锅’衣服,就是一身棉衣棉裤,寓意嫁到婆家好做家务。”家住建安区河街乡的郑水琴说。她表示,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很多人家里都不富裕,“送好儿”多是送布料、被褥、农具等生活或生产必需品。如今,“送好儿”除了依照传统习俗送点心、猪肉、青菜等食物外,还会送“三金”,就是数目不等的几种金首饰。
韩晓民表示,过去男女结婚讲究门当户对、条件相当,还要遵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讲究“三媒(指男方媒人、女方媒人和中间媒人)、六证(拜天地时在‘天地桌’上摆放一个斗、一把尺、一把剪子、一面镜子、一个算盘、一杆秤)”。互联网进入人们的生活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变得空前便捷,这些延续几千年的观念被彻底打破。过去男女成亲当天不设喜宴,而是在婚后第二年正月初六待客,称“答谢月老宴”。后来,由于人们普遍比较繁忙,不但喜宴安排在新婚当天中午举行,连婆家人、娘家人也一并招待,既热闹喜庆,又省去了很多繁文缛节。
新闻连连看
一部分被淘汰的婚俗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有些习俗和做法虽然寓意美好,但已经明显不适应时代,渐渐被淘汰了。
哭别。新娘临行前要向父母行礼告别,有些地方还要求哭着告别,以示恋恋不舍。儿女成家是喜事,父母其实早就看开了,因此很多人愿意笑着为女儿送行。
抢火烧。从前迎亲,城镇多抬花轿,农村多赶马车,队伍在半路要歇一会儿。女方在嫁妆里备有油馍、火烧、鸡蛋,为大家“补充能量”。其实大家都不饿,但还是争先恐后地哄抢食品,为的是增加喜庆气氛。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迎亲都用汽车,迎亲队伍一般直达男方家,抢火烧的风俗就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