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城事

负责59座公厕、35座垃圾中转站的设施养护、零部件维修工作

马军华:为公厕“体检”的环卫工

□ 记者 王利辉 通讯员 崔晓甫 刘新峰

马军华俯身检修公厕滤网。本文配图均由记者王利辉摄

←马军华登上人字梯检修公厕照明灯。

核心提示

身份:禹州市城管局环卫处公厕维修班班长;相貌:圆脸厐,大眼睛。如果没有“转行”到环卫工作上,“80后”马军华现在应该是一名技艺精湛的机械维修师。如今,他负责59座公厕、35座垃圾中转站的设施养护、零部件维修工作,为更多群众提供生活便捷。

挽起袖子淘便池

作为禹州市公厕维修班的“班头”,马军华对脏、累、苦、臭的体会最真切。

他的日常工作,不仅要检查、维修破损的导管、角阀、隔板,还要疏通管道和清理化粪池。

2008年,马军华刚接手公厕维修负责人,就遇到了难题。那会儿,禹州市多座垃圾中转站公厕基础设施设备老化。最典型的是禹州市建设路公厕,因为地下排污管道破损,淤泥堵塞,污水排不出去,造成男厕内大便池积粪冲不下去,粪便污水上翻,让人没法儿下脚。

闻知这一情况,马军华从附近找来碎砖块垫出一条路,入厕检查、抢修。面对满地污水,他找到便池入口,用木棍、吸板等工具一次次疏通。眼看效果不明显,他一咬牙,挽起袖子、套上胶手套,将手伸进便池去淘、挖。粪汁溅得他身上处处是污点,他却顾不上擦洗,直至管道疏通后才离开。

“有时脏臭味儿会让人想吐,可哪一行都需要人来干,干哪一行都是为人民服务。”他说。

跳进地坑清淤泥

马军华记忆最深刻的是2017年夏季的两次清淤行动。

一次,是清理夏禹广场西南角公厕的化粪池。这座公厕自建成开放后,化粪池10多年未曾清理过。由于天气炎热,化粪池臭气熏天,盖子掀开,涌出的恶臭气味刺鼻辣眼,熏得人睁不开眼睛,粪池里还有成群蛆虫蠕动。顶着高温,马军华和维修班的同事一起,用竹竿和自制粪耙把化粪池上干硬的粪便捣开,用水稀释后,联系环卫车队用吸污车抽粪,先后抽了6大车,终于把化粪池清理干净。

还有一次,是雨水管网污水倒灌进夏都路垃圾中转站排污管,造成排污管淤泥堵塞,地坑内污水积到半人深。当时他们想联系专业公司清理,却无人愿意接活儿。马军华心一横,带领维修班两名男同事跳入地坑,用铁锹清理淤泥。地坑边上,2名女同事接应,用桶抬淤泥,直至把地坑里的淤泥清理干净,使这个垃圾中转站较快恢复了运转。

推动公厕大变样

从2014年开始,禹州市争创国家卫生城市,对公厕服务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提高公厕卫生质量,马军华主动向单位提议购置净化清洗液。遇到脏活儿、累活儿,他第一个往前冲,和保洁员一起把公厕内的污垢清除掉,短短几天时间使公厕卫生有了很大改变。

在禹州市东关社区,一位头发斑白的老同志看到他们口罩护脸、戴着胶手套,“全副武装”拿着浸透盐酸的毛巾和钢丝球清理小便池通槽内的尿垢时说:“真没有想到这几个年轻人能干这活儿。过去有不怕脏和累的时传祥,今天你们是新时代的‘时传祥’。”

苦练技术成骨干

马军华爱学,也善学。为了开源节流、降低维修费用,有心的他跟维修师傅一起到现场,仔细观察、认真提问、细心揣摩,变成了公厕设备维修的专家。

过去公厕维修要靠专业的维修队,现在他配备了疏通管道机、电锤、手钻、折叠升降梯、工具箱等物品,自己动手搞维修,每年为单位节约维修费用约10万元。

禹州市城管局环卫处主任张红雨这样评价:一直以来,马军华对环卫维修工作执着认真,默默无闻奉献、踏踏实实苦干,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他用汗水和勤劳换来了尊重,也给自己带来了荣誉:2015年,被授予“河南省环卫行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7年10月,被河南省住建厅评为“全省市容环境卫生行业最美环卫工人”;多次被许昌市、禹州市评为“城市环境卫生先进工作者”。

马军华,一个普通劳动者,以严谨踏实的作风和默默奉献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新闻连连看

环卫精细化管理成为主流

在许昌的大街小巷,早已不见一把大扫帚“打天下”的场景,而是各类环卫机械车辆“唱主角”。近年来,许昌市累计投资5000多万元,添置了上百辆功能齐全、密封性好的扫地车、高压冲洗车、垃圾运输车等新型环卫作业车,构建起了“以大中型洗扫、清扫车为主,电动清扫车巡回洗扫保洁为辅,每天定时冲洗道路”的作业体系,城区主要道路的机扫率达到100%。许昌市是全省唯一的“河南省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示范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