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万物复苏,草长莺飞,正是播种的好时节。3月12日植树节前后,我市各县(市、区)都会开展植树活动,为美丽莲城再添新绿。60多年前,一群年轻人响应国家号召,背着镢头,带着干粮,在万亩荒山上播下树种。60多年过去了,近3万亩山林郁郁葱葱,成为襄城县最美的风景,吸引大量游客前去观光。本期《许昌往事》,我们一起聊聊国有襄城县林场的那些事。
“国有襄城县林场旧事”之一
□ 记者 贾同岭 通讯员 周征
3月8日,73岁的白成喜来到襄城县紫云山风景区。景区道路两侧遍种柏树,他抚摸着碗口粗的树干,感慨万千。
白成喜曾是一名护林员,眼前的这些柏树大多是50多年前,他们那一批林场职工栽种的。如今,树已成材,枝繁叶茂,而他们也渐渐老去。
“当时,我们那批林场职工有50多名,大多是10多岁的小伙子,朝气蓬勃,干劲十足,为响应国家号召,背着镢头、带着干粮,在荒无人烟的山中刨树坑、种树苗,用青春和汗水浇灌出如今的万亩林场。”白成喜自豪地说。
20世纪50年代,国家提出“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号召。随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建设林场的高潮。而襄城县西南一带山多林少,只有紫云山有720亩的槲树次生林。1957年,经河南省林业勘察设计队规划设计,河南省国营襄城县林场于1958年建立,后改为国有襄城县林场。
“我是1963年进入林场工作的,第二年转正。”白成喜是襄城县西街人,到林场工作时只有16岁,是国有襄城县林场的第一批护林员。“林场职工常年在户外工作,较为辛苦,属于重体力工作者,收入也不高,但我们是为国家植树造林,守护的是国家财产,工作体面,内心骄傲。”他说。
当时,林场在襄城县西南的坡刘和方庄两个村购买了327亩地,用来培育树苗,林场办公场所也建在那里。据白成喜回忆,1963年时,林场办公条件相当简陋,只有瓦房和草房,没有一间平房。
白成喜回忆,他们住的那个地方俗称半截楼。据传,旧时此地有一个财主,建楼房时,他败家的儿子竟然把建房用的砖瓦卖掉,并将得来的钱财挥霍一空。财主得知后,停工不建,留下建了一半的小楼,当地因此得名。
冬天光膀子种树,热得浑身冒“白烟”
“撸起袖子加油干”,这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工作口号,旨在鼓舞人们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凡的成绩和贡献。而在五六十年前的国有襄城县林场,职工热情高涨,不仅撸起袖子加油干,还在冬天光着膀子种树。
74岁的岳木曾是一名护林员。年轻时他体质较弱,在林场中属于三级劳力,而他的很多同事是一级劳力。每天刨坑种树,体弱的他总是落在人后。“都是一双手、两条腿,为啥我比别人干得少?”不服输的他,暗中较劲儿。冬天在山上种树育林,他越干越提劲儿,索性脱掉衣服,光着膀子刨坑。“冬天的山上还是挺冷的,但年轻人火力旺不怕冷,一会儿便大汗淋漓,浑身冒‘白烟’。”
“当年我们上山植树造林的小伙子都铆着劲儿搞竞赛,看谁刨得快、种得多、成活率高。”岳木说,有一段时间,他患上了疟疾,经常浑身打战。即使这样,他也没有休息。
上山植树特别消耗体力,年轻的林场职工干得多,吃得也多。“我一顿饭能吃8个馍、两碗汤,有人一顿饭能吃13个馍。”岳木说,由于吃得太多,每个月的工资除去饭钱,所剩无几。
岳木说,林场面积有3万多亩,分布在襄城县西南山区,北至灵武山、南至紫云山、东至焦赞孟良山、西至马棚山,横跨襄城县湛北乡、紫云镇两个乡镇境内,林地较为集中,与群众的牧坡、林坡交错相邻。
“一个林场职工负责一两千亩的林地,责任重,压力大。”岳木说,当年山上没有公路,所有的路都是村民和林场职工用脚踩出来的,林场职工巡山时要翻几个山头。岳木说,常年在山上跑,每个职工都练出了一双“铁腿”,他一天能翻三回马棚山。
林场树种多为刺槐、麻栎和侧柏
辛。当时没有现在这般明亮、宽敞的保护站,也没有电。”林场职工李晓峰说,他第一次跟父亲进山巡逻时只有5岁。“当年附近几座山是石头山,没有植被,是上一代林场职工一担土、一棵苗地开荒造林,才有了如今的万亩林海。”李晓峰回忆起父辈艰辛的护林生涯,边说边抹去眼角的泪水。
林场初建,选择合适的树种特别重要。据白成喜介绍,最初种植的树苗是刺槐。刺槐又称洋槐,和本土国槐同为槐树。不同的是,刺槐枝上有刺,开白花,能食用;国槐开淡黄色的花,不能吃。
此外,刺槐是速生树种,萌芽力强,质地坚韧,耐水性好,常用来做枕木、矿柱等。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百废待兴,木材需求量大,这种速生树种能够满足当时国内的生产需求,不少地方开始大面积种植。
选种后便是育种和移栽。和我们现在常见的植树造林情景不同的是,当年林场造林选用的是小树苗,种好后,树苗仅有三四十厘米高。除了刺槐外,林场又选种了麻栎和侧柏。侧柏同样是移栽,麻栎则是直接在山中播种。
当年植树时,林场职工奋战在荒山一线。冬春时节,他们一人带一把镢头、一袋干粮、一个水壶,在空寂的山地上刨坑埋苗,渴了喝口水,饿了啃口馍,每天迎着朝霞上路,伴着余晖下山,用青春为祖国河山描绘出最美的底色。
“上一代护林员最辛苦,他们为了这满山绿色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
新闻连连看
中国植树习俗源于何时?
中国植树风俗源于丧葬习俗。早在西周时期,封建统治者便开始在坟头栽种树木。不过,那时的植树只是统治者显示地位的一种方式,平民百姓是不准立坟和植树的,因此,坟头植树尚不普及。到了春秋时期,民间才开始在坟头植树。
中国历史上最早在路旁植树是一位叫韦孝宽的人于1400多年前从陕西首创的。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韦孝宽因军功被授予雍州刺史。其规定雍州境内所有官道上设置土台的地方一律种一棵槐树,用以取代土台。这样一来,不仅不失其标记和计程作用,而且能为往来行人遮风挡雨,并且不需要修补。韦孝宽的这一做法,无疑是造福桑梓、减轻家乡百姓负担、利国利民的重大举措。
近代植树节最早由哪个国家设立?
近代植树节最早由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设立。19世纪以前,内布拉斯加州是一片光秃秃的荒原,树木稀少。1872年,美国著名农学家朱利叶斯·斯特林·莫尔顿提议在内布拉斯加州设定植树节,动员人民有计划地植树造林。当地农业局通过决议采纳了这一提议,并规定今后每年4月的第三个星期三为植树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