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的环保意识比较薄弱,普遍存在靠水吃水、靠山吃山的传统观念,山区群众烧地锅、打柜子、盖房子,所用木材大多取自山上。
林场建成后,为了保护山林不被破坏,护林员以林为家,吃尽了苦头,巡山时还曾遇到野狼、花豹和毒蛇等危险动物,险象环生。
□ 记者 贾同岭 通讯员 周征
奔波在山林间,平均一个月磨破一双鞋子
林场所在地属于伏牛山向东延伸的余脉,属浅山区,海拔高度在200米至418米之间。紫云山、豆角砦、灵武山、焦赞山、孟良寨五个主要山峰自西向东组成一条弯曲的山岭。该地土壤为褐土,厚度在25厘米至60厘米之间,主要岩石种类为砂石岩。
据第一代护林员白成喜介绍,每天早上,护林员结伴上山,走到自己负责的区域后便开始刨坑植树。“因为树苗比较小,所以不用刨得太深。但是一人承包几千亩的山区,植树任务重、压力大,前期开荒育林时,几乎每天都在刨坑,累得腰都直不起来。”
“山上土层较浅,刨几下就会碰到石块,震得虎口发麻,很是吃力。”白成喜说,他们一般选择在土质松软的区域刨坑,可即使是这样,也时常遇到难啃的“硬骨头”。镢头被石头碰得冒火星,刨不了几天就钝了,不得不拿到山下打磨。
“那个时候,人们的工作热情高,干活儿不惜力。我们又都是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为国家植树造林,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儿,比赛谁刨得多、种得多。”白成喜说,林场虽然规定了每天的刨坑任务,只要完成任务就能休息,但每一次上山,职工都是超额完成任务,有的职工甚至完成双倍任务。
植树造林是重体力活儿,刨坑、运树、挑水,林场职工每天在山林中忙个不停,双手磨出了厚厚的老茧,稚嫩的脸庞被晒得黑里透红,平均一个月就会磨破一双鞋。
老一代护林员数十年如一日,以林为家,风餐露宿,坚守在山林一线。寒来暑往,春去秋来,镢头换了一把又一把,鞋子磨破了一双又一双,他们靠着努力工作,建起了万亩林海。
抱着被子上山,蹲在树坑中守一夜
77岁的高军有是林场退休职工。据他回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林场刚建成时,护林压力较大。“林场面积大,漫山遍野种的都是小树幼苗。刚种下的头几年,树苗个头儿比较矮,很容易被山中野兽和家畜啃食。因此,前期的护林任务主要是防止动物破坏。为了保护幼林,护林员抱着被子上山,有时到晚上10点才下山。如果发现异常情况,护林员就在树坑里守一夜。”
第一代护林员岳木说,当地村民养有不少山羊,山羊在山上觅食时,尤其喜欢吃刺槐嫩叶。“刺槐长有尖刺,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山羊特殊的口腔结构是刺槐的克星,它们不大一会儿便能啃掉一片幼林。”因此,那些年防止村民到林场放羊是护林员的重要工作之一。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反复种植和精心守护,原本光秃秃的山头渐渐地披上了绿衣。一二十年后,树木成材,护林员又遇到了更大的挑战。
很长一段时间内,山区村民有靠水吃水、靠山吃山的观念,家中烧地锅、打柜子、盖房子所用的木材都取自山上。林场初具规模后,村民时不时上山砍柴、伐木,破坏森林资源。为保护林地,护林员和这些不法行为开始了一场持久战。
岳木说,护林员工作一段时间后,就会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早上站在山头最高处,眼睛一扫,便知道林地有哪些潜在的威胁。哪里有成群的山羊、哪户人家要办事等,然后合理安排一天的防护重点。”
“白天很少有人敢砍树,砍树通常发生在夜里。村民趁着我们护林员下山休息,连夜伐倒树木,运到山下。”岳木说,农村家庭婚丧嫁娶时需要用大量木材。村民想要偷砍树木时,一般先到林场观察,在选中的树上做记号后下山,晚上动手。
从尺把高的幼苗长成高耸入云的大树,林场中的每一棵树都像是护林员的孩子。护林员看到树身上的记号时,便会在晚上蹲在附近树坑里观察,当村民后半夜上山砍树时,护林员猛地跳出,大喊一声“干啥呢”?
“当年,村民的法律意识还很薄弱,但知道偷偷伐木是不光彩的,一旦被护林员发现,就会放弃砍树。”岳木说。
山林中藏有野兽,巡山配有猎枪
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随着林场规模不断扩大,襄城县西南山区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站在山岗上极目远眺,目光所及皆是林海,令人心旷神怡。茫茫林海见证了护林工作的繁重和艰辛。
护林员在山间巡查,用脚步丈量每一寸林场土地,每天与青山、绿树、星辰为伴,用真情、坚韧和执着填满襄城县西南山区中的沟沟坎坎。“工作虽然艰苦,但看着幼苗变成参天大树,再苦再累也值得。”岳木说。
“起初附近村民没有意识到保护山林的重要性,时常有破坏树木的行为,我们没少和他们发生矛盾。但后来,随着政策的普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保护森林的意识普遍增强,偷伐树木的情况很少发生,不少群众还自发保护国家资源。”岳木说。
第一代护林员巡山时,山上并没有路,每次都是边走边开路,所谓的路就是一条羊肠小道。生活条件艰苦不算啥,护林员最怕巡山时遇到野兽。那时,山里常有豹子、狐狸和野狼出没。
“护林员通常都是一个人在山上,遇到野兽时特别危险。不过,野兽还是怕人的,比如遇到狼,只要我们弯弯腰,狼立马掉头鼠窜。”白成喜说,通常白天会遇到狼,独狼较多,狼群较少见。夜里狼下山觅食,护林员在山上中值守反倒没有多少危险。
除了野兽外,跳蚤、马蜂等也是大麻烦,林场职工基本上都被蛇咬过、被马蜂蜇过……
20世纪70年代,为提高护林工作的安全性,国家为林场护林员配备了猎枪。巡山时,护林员背着双管猎枪,真枪实弹,工作起来心里更踏实、安全。
新闻连连看
许昌有哪些国有林场?
国有林场是国家培育和保护森林资源的林业生产性的事业单位。经过50多年的建设,全国国有林场总数已达到4507个,分布在31个省(区、市)的1600多个县(市、旗、区)。林场的主要任务是扩大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质量,充分发挥国有林地生产潜力,提高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目前,许昌有国有襄城县林场和禹州市林场两个国有林场。禹州市林场始建于1957年,位于河南省中部,属伏牛山余脉与豫东平原过渡地带。地处禹州市西部和北部山区,隶属两个山系,西部山区属萁山山系,北部山区属具茨山山系,横跨浅井、苌庄、方山、鸠山、颍川、郭连、磨街八个乡镇(办),北靠新密、登封,西接汝州、郏县,辖区南北长32公里,东西宽41公里,林地分散,呈块状分布。活立木总蓄积184633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积181634立方米,疏林地蓄积2999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59%。
许昌打造森林生态体系
许昌市将加快建设以湿地公园、城郊森林公园、城区游园、森林乡村为“绿点”,以高速公路、国省干线、主要河流等生态廊道为“绿线”,以花卉苗木基地、国家储备林基地、森林城市群为“绿面”的“点、线、面”相结合的森林生态体系。
据悉,2019年,许昌市林业生态建设计划任务为28.28万亩。其中,包括造林14.86万亩、建设花卉苗木基地5.85万亩、森林抚育7.4万亩,中心城区绿化1730.22亩;新建1个省级森林城市、1个森林特色小镇、50个森林乡村、100个市级绿化模范村。
此外,许昌市还计划利用未来3年时间,建成总长度1万公里以上、覆盖城乡、互联互通的生态廊道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