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自平煤神马集团投资建设十三矿,襄城县现代工业起步,从煤炭运输、分拣、炼焦逐渐扩展、延伸。虽然襄城县的工业因煤而起,但是经过10余年的发展,该县已几乎看不到煤,看到的是由煤而生的各种化工产品。
从煤炭“黑色经济”到煤化工“循环经济”,再到硅材料“绿色经济”,转型背后是创新驱动。襄城县是如何推动工业经济由资源型向创新型转变的?3月14日,记者带着疑问走进襄城县一探究竟。
□ 记者 王利辉 肖涛 通讯员 王丽飒 文/图
焦炉煤气再利用,焙烧石墨电极供不应求
3月14日下午,在和煦的阳光下,许昌开炭炭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许昌炭素)总工程师杨世文手里攥着对讲机,一边安排工作,一边带着记者参观位于襄城县城南的许昌炭素产业园许昌炭素厂区。在许昌炭素南端的存货场,一名工人驾驶一辆叉车,正在装载一根根直径五六十厘米、长约3米的黑色圆柱体。他要把它们运到一次焙烧车间。
而在浸渍及二次焙烧车间的操控室内,操作员曹杏华一边在电脑前监控设备的运行状态,一边用对讲机不停地与车间工作人员沟通。在车间里,一根根待浸渍的石墨电极被送进直径2.2米左右的浸渍罐,浸渍后被送进二次焙烧隧道窑进行焙烧。
杨世文说:“浸渍车间的热进冷出型高压浸渍设备和隧道窑是去年上半年建成的,生产全过程实现密闭式自动化控制。我们目前具备4万吨一次焙烧、4万吨浸渍、4万吨二次焙烧的能力。”
据介绍,石墨电极是电炉炼钢生产的重要消耗性材料。目前,全球电炉钢产量占初钢产量的30%以上,部分发达国家电炉钢产量占初钢产量的50%,而我国电炉钢产量仅占初钢产量的10%左右。随着电炉炼钢条件的不断成熟,电炉钢产量占初钢产量的比重会相应增加,市场对石墨电极的需求将不断增长。
“我们的大规格超高功率石墨电极规格为1.6吨至2.6吨不等。换算下来,小的一根价值一辆奥迪A4L,大的一根价值一辆奥迪A6L。”杨世文说,该企业恰逢其时。大型电弧炉炼钢必需大规格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其总部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具备大规格超高功率石墨电极成熟生产技术的公司。
“我们公司生产的超高功率石墨电极导热性和抗热震性好,而且耐腐蚀、耐氧化,吨钢消耗低,质量稳定。”杨世文说,“以前,我们到钢厂推销产品;现在,钢厂上门找我们要货。”
“为什么跑到襄城办企业?”杨世文说,石墨电极的主要工序是焙烧工序,而焙烧工序需要大量焦炉煤气作为燃气。这里紧挨着首山化工,“近水楼台先得月”。另外,在这里,政府服务到位,企业可以一心一意谋发展,延长产业链,做大做强。
“这几年,我们坚持做好环保工作,各项指标均达标,可以一直生产;还有,坚持从技术做起,做出高端优质产品。正是因为这些,我们才有今天。”杨世文说。
坚持创新,推动全产业链整合
在襄城县,还有一家企业,依靠首山化工提供的物料,从2017年3月投产开始,生产的单晶硅电池片就供不应求。这家企业就是一“出生”就“风华正茂”的平煤隆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煤隆基)。
3月14日,记者进入平煤隆基2号厂区时,按要求蹬上鞋套,换上长褂,戴上口罩、帽子,整装之后,还要站在除尘室除尘。
“一切都是为了质量,一切都是为了保证转换效率!”平煤隆基董事长梁西正说,太阳能产品的生产主要分3个环节:硅片制造、电池片制造、光伏组件制造。平煤隆基所处的是中间环节——电池片制造,对单晶硅片进行数道工序的加工,将其制成可以发电的单晶硅电池片。转换效率是衡量电池片制造能力的核心标准。
“我们产品的转换效率在22%以上,可以将22%以上的阳光转化成电。国内其他公司的转换效率,现在一般维持在21%左右。转换效率在22%以上,实际上优于国家光伏行业‘领跑者’计划效率标准。”梁西正表示,平煤隆基投资20亿元的一期项目拥有2GW14条生产线,单线日产能力最高可达10万片。全国有100多家光伏企业,平煤隆基的产品在高端光伏产品领域的份额占到4%。
为什么在光伏市场低迷的今天,平煤隆基的产品供不应求,平煤隆基能迅速崛起?梁西正表示,平煤隆基的单晶硅电池片生产,一开始采用的就是行业最新的PERC工艺。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地利条件,是首山化工提供了充足的物料,让平煤隆基能进行全产业链整合。首山化工主要从事焦炭、高纯硅烷气、多晶硅生产技术的研发服务与经营等。硅烷,恰是生产单晶硅电池片非常重要的物料。平煤隆基每年要用上百吨硅烷。首山化工近在咫尺,可以更好地为其提供物料。
以人才为支撑、以创新为动力,我市焦化产业活力十足、前景光明。
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链,我市打造“中原硅都”
一个个整洁的写字间里,摆放着一台台悄无声息运转的不知名仪器。每台仪器前面,只有一两名从头到脚被防护服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工人,聚精会神地盯着不停闪烁的电脑屏幕……在襄城县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内,河南硅烷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正开足马力进行生产。
“我们的产品长期供不应求,许多客户经常‘等米下锅’。刚刚过去的春节,我们不但一天假都没有放,而且天天加班加点,就连除夕那天一线工人也是三班倒。最近一段时间,许多企业忙着复工复产,我们没有复工复产,因为根本就没有停工停产。”该公司副总经理孙雷在指挥几名工人忙碌的间隙介绍。
“硅烷听起来好像很神秘,其实我们都接触过。例如常用的智能手机、电脑,屏幕在制造过程中都使用了硅烷,从而使色彩柔和度大大提高。另外,大家常见的太阳能电池板上也使用了硅烷,可以显著提高其光电转化效率。”孙雷表示,硅烷这种高科技产品,是从首山化工生产的煤气中开发出来的。近年来,首山化工在生产焦炭的基础上,先后打通了煤基化工向光伏能源、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形成了“原煤—硅烷”“硅烷—光伏电站”“硅烷—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链。
据介绍,襄城县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内各企业年产氢气3亿立方米;年产高纯度硅烷3600吨,占国内市场份额的40%;电子级多晶硅已进入中试阶段;高纯硅材料项目之间的关联不断增强,链条式、集群式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已经成为河南唯一的省级高新技术(硅材料)特色产业基地。
今年2月3日,市政府发布的《许昌市高纯硅材料产业发展行动方案》提出,我市将以推进产业高端化、规模化、特色化为目标,推动高纯硅材料产业成链、成带发展,工业硅、有机硅瞄准世界一流,晶锭、硅片瞄准中国领先,经过3年至5年努力,建成较完善的高纯硅材料产业体系,使高纯硅材料及关联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成为真正的“中原硅都”。
新闻连连看
高纯硅材料产业
硅材料主要应用于计算机及信息系统、通信、工业技术、交通运输、军事、新能源发电、航空航天、电子电器、化工、建筑材料、轻工、医疗、机械等领域,长期以来对整个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和无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市高纯度硅烷产品纯度达到99.999999%。
下一步,我市将以推进产业高端化、规模化、特色化为目标,聚焦实施创新驱动、推进产业升级、培育龙头企业、建设重大项目,致力推动高纯硅材料产业成链、成带发展,工业硅、有机硅瞄准世界一流,晶锭、硅片瞄准中国领先,配套逆变器、组件及关键材料等,打造许昌市高纯硅材料产业基地,努力把高纯硅材料产业培育成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