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嘉
核心提示
一个不能少,一个不能掉队,补齐“最大短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答题。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始终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着力补齐短板,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过程扎实、成效真实,群众满意。全市基本上形成了县有扶贫龙头企业、乡有扶贫就业基地、村有产业扶贫项目、户有叠加增收措施的产业扶贫格局。那么,我市脱贫攻坚工作成绩的取得,积累了哪些经验?这些经验是如何获得的?在今年的许昌市两会上,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纷纷发表意见。
【产业扶贫】 “输血+造血”,贫困群众家门口就业
“扶贫路上,‘造血’比‘输血’更重要。”说起这几年的扶贫路,来自禹州市苌庄镇杜沟村的杨新义代表感慨地说,“我们村地处山区,风景优美,传统石砌民居独具特色。近几年,村里修了路,村民喝上了自来水,村子越来越美。下一步,关键还是要靠自己,依托自身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别看我是贫困户,凭劳力也成了合作社股东。年初,社里把20亩枣园无偿交给我管,我在园中套种其他经济作物,今年收入万把块钱没问题!”3月26日,说起脱贫路,在枣园锄草的禹州市苌庄镇杨圪塔村贫困户杨大戌笑得合不拢嘴。
禹州市苌庄镇杨圪塔村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租金、薪金、股金“三金”模式,让贫困户成为股东,推动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让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市扶贫办主任杨永标介绍,杨大戌的脱贫只是我市推进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立足资源优势,坚持引扶结合,加快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持续创新扶贫、带贫模式,有效拓宽群众增收渠道,逐步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多元化“造血式”扶贫转变。
另外,我市依托“扶贫车间”,把工厂建到贫困群众家门口,让贫困群众实现了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的梦想。目前,一批批贫困群众正依托“扶贫车间”逐步走向幸福的康庄大道。
杨永标说,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我市积极完善扶贫政策,在落实长效增收方面,制定《许昌市加快推进产业扶贫的若干意见》,为抓好产业扶贫工作提供了方法遵循。如今,全市基本上形成了县有扶贫龙头企业、乡有扶贫就业基地、村有产业扶贫项目、户有叠加增收措施的产业扶贫格局。
【“志智”双扶】 扶贫先扶志,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想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必须智随志走、志以智强,实施‘志智’双扶,这样才能激发活力、形成合力,从根本上铲除滋生贫困的土壤。”康传珍委员说,她所在的禹州市传珍顺绣刺绣有限公司是“巧媳妇”创业就业工程示范基地。该公司连续举办“手工刺绣扶贫培训班”,让贫困户掌握一技之长,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落后境况。
杨永标介绍,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我市通过“巧媳妇”创业就业工程示范基地开展技能培训,把劳动密集型手工产业项目延伸到乡(镇)、村(社区),使农村妇女在不耽误农业生产和照顾家庭的情况下,实现增收致富。目前,全市累计培训妇女4.26万人次,帮助4万余名妇女实现创业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妇女3000余名,人均年增收1.3万余元。
每到禹州市鸠山镇官寺村“爱心超市”开放的日子,贫困群众就会来这里用平时劳动和参加活动获得的积分兑换米、面、油等生活物品。
“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是解决贫困的先决条件。”杨永标说,只有贫困主体广泛自觉参与,才能实现真正的脱贫致富。
“为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消除‘等靠要’思想,我市全域实行贫困户量化积分管理,建设‘扶志超市’。”杨永标说,通过发展产业、劳动就业、环境卫生、政策掌握、集体奉献等评比活动,对农户进行积分奖励。积分可以兑换米、面、油等物品,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发展积极性,激发每一名贫困村民脱贫的信心。目前,全市建成“扶志超市”1103家,累计兑换物品16.7万份,惠及贫困人口3.2万。
【驻村“驻”心】 遴选优秀干部,带领贫困户奔小康
“作为一名医疗工作者,听了政府工作报告,我很受鼓舞。”来自建安区的王华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将积极发展健康养老产业,加快‘一院一校一中心’、康养小镇等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医养结合,提升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服务水平,争创国家健康养老示范区。我们将响应号召,为积极发展许昌健康养老产业,加快健康许昌建设增砖添瓦,同时,努力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通过制度化设计,着力将自己的专业特长与康养产业结合起来,把医者的仁心送到村里,送到贫困户家里。”
“我能够安心在村里开展扶贫工作,离不开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离不开教育部门这一坚强后盾,还有家人的默默付出。”读了《许昌晨报》关于今年许昌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解读,提及脱贫攻坚,建安区教师进修学校驻五女店镇冶庄村第一书记武书锋说,当前脱贫攻坚的成果令她倍感振奋。面对关键之年的“硬骨头”,她会安心扎根在村里,做困难群众脱贫路上的贴心人、领路人。
“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到了最后的攻坚阶段,也到了硬碰硬的阶段。”杨永标说,我市没有国家级贫困县和省定扶贫开发重点县,贫困人口“插花式”分布在2000多个行政村,散而广、难度大的特点极为显著。
他介绍,我市按照“抽硬人、硬抽人”的要求,从全市后备干部中选派素质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同志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新一轮共选派驻村第一书记427名,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后进村全覆盖;加强和充实驻村工作队的帮扶力量,全市组建驻村工作队427支,派驻工作队员1349名。从市直单位中选派65名副县级后备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选派44名副县级后备干部到扶贫重点乡镇挂职锻炼,协助当地党委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多措并举,让驻村第一书记把心‘驻’在村里,尽心尽力助力脱贫攻坚,这是我们的一个宝贵经验。”杨永标说,扶贫工作虽难,但一支有理想、有力量、更有干劲的干部队伍正以势在必得的劲头带领群众,满怀激情地建设魅力新许昌。
新闻连连看
我市结对帮扶淅川县
2018年8月31日,许昌市政府与南阳市淅川县政府共同签署了结对帮扶框架协议,着力在产业发展、就业帮扶、基础援建等方面深化帮扶,助力淅川县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
目前,结对帮扶淅川县工作进展顺利。产业帮扶方面,帮助引进10万立方米活体保鲜冷库设施项目和中药材迷迭香种植项目,推出“中线水源地 淅川丹江湖”“淅川金秋蜜橘采摘”2条特色旅游线路,与淅川县3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初步建立合作关系;劳务协作方面,许淅两地建立劳动力就业岗位信息互通机制,先后组织跨区域贫困劳动力专场招聘会2次;人才支撑方面,组织4家医疗机构、42名医疗专家参与淅川县医疗卫生帮扶工作,安排支教教师46名,支援淅川县中级以上技术人员70名;项目援建方面,拿出财政资金1150万元,援建31个村、67个项目(全部竣工投用);社会帮扶方面,组织25名专家赴淅川县开展医疗义诊、民俗(村)形象设计等,动员社会企业累计捐助7.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