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刚刚结束的市两会上,郑许一体化又成了“热词”。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在2019年,我市将着力做好构建郑许立体快捷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建设“智造之都”、建设大都市区宜居之城和探索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径四件事。
近年来,我市把郑许一体化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机遇和龙头工程,坚持“立足许昌、对接空港、发挥优势、错位发展”,弹奏出郑许一体化快速发展的华美乐章。
□ 记者 王利辉 吕正子
郑许一体化的钢铁“脊梁”
3月31日下午,长葛市魏武大道与葛天大道交叉口以北,魏武大道中央的绿化带和临近的4个车道被工程围挡围入工地。工地内绿化带中的植物已被移栽,一排高大的钢筋混凝土桥墩矗立在地上。桥墩顶端,一台红色的大型架桥机正威风凛凛地“站”在上面。架桥机钢梁下的钢索已吊起了5节梁,还有1节正在被吊起。架桥机南侧的6孔箱梁已经架设完毕,工人们在桥面及搭设的钢架平台上来回劳作。
这是郑许市域铁路长葛段高架区间的一处施工现场。郑许市域铁路全长59公里,共设21站。其中,许昌段长33.7公里,设11站(地下车站2个,地上车站9个)。2017年12月,郑许市域铁路开工建设,建设周期为37个月,计划2020年年底通车运营。它是郑许一体化发展交通对接的先导性工程,建成后将对我市高质量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郑许市域铁路如火如荼施工的同时,位于禹州市褚河镇境内的郑万高铁禹州站也在紧张施工。郑万高铁是国家中长期铁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818公里,途经我市境内的长葛市、禹州市,过境长度为59.4公里。禹州站南北长168米,东西宽45.5米,建筑高度22.9米,总建筑面积达14998平方米,是我市在建的4座高铁站之一。
郑许一体化发展,首先交通要一体化,交通对接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高标准推进郑许市域铁路建设,完成年度投资35亿元。统筹谋划沿线站点与周边交通横向衔接,加强周边区域规划管控、产业布局、功能构建、人口集聚,带动沿线经济社会发展。谋划建设大型综合性陆港交通枢纽,无缝衔接“四条丝绸之路”。抓好郑万、郑合高铁许昌段及4座高铁站建设。
政府工作报告为公路交通项目定下了目标:加快忠武路规划建设,推进230国道、227省道许昌境和文峰北路提升改造,构建郑许立体快捷综合交通体系。
许港产业带快速推进
一个城市是否具备发展的活力、潜力以及竞争力,取决于产业能否支撑未来。如今,伴随着郑许一体化的华美乐章,在许昌到郑州的带状产业区域内,许港产业带正拔节向上、蓬勃生长,成为许昌对接郑州、推动郑州大都市区建设的重要产业带。
目前,郑许带状产业区域内,集中布局了郑州的10个产业集聚区,以及许昌的中原电气谷核心区、长葛市产业集聚区等6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形成了高端装备制造等具有竞争力、影响力的特色产业链。许港产业带已被纳入河南省“十三五”规划纲要。
在建安区东北部,许昌高铁北站组团经济综合实验区内,许昌环保装备和服务产业园项目也在有序推进。该项目由中远集团和西交大新泰公司投资建设,规划建设4个“园中园”,即环保装备制造园、科技孵化园、西交大西工大研究院和环保装备专业市场。其中,一期项目拟引进西交大6家合作企业,并整合建安区现有两家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企业入驻,主要产品为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太阳能中央空调等分布式能源全套设备,以及除霾仪、土地检测仪、动力电池等。该项目建成后,可实现年产值50亿元。
产业对接,可谓郑许一体化的“肌体对接”。许昌环保装备和服务产业园项目仅是推进郑许一体化的一个产业项目。我市编制完成了《许港产业带空间规划》,统筹郑许市域铁路许昌段11个站点及沿线产业、商业业态和居民小区规划。许港产业带加快布局,森源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黄河工业园锂离子动力电池项目、远东传动轴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一批先进制造业项目加紧实施,长葛产业新城顺利推进,沿线区域成为新的投资热土。
政府工作报告为郑许一体化产业对接工作定下了目标:以打造许港产业带为重点,突出抓好5G“泛在小镇”、许昌中德产业园和长葛产业新城等产业项目建设,积极承接郑州航空港、河南自贸区产业辐射和溢出,吸引更多优质产业和企业入驻。积极争取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布局,着力打造大都市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区域现代物流中心、临空产业基地,加快建设“智造之都”。
建设郑州大都市区“南花园”
生态对接与平台对接,是2019年我市将着力做好的两项工作。
2019年,我市中心城区绿化总面积591.48万平方米,立体绿化长度16.8公里,总概算投资10.89亿元。
此外,郑许快速通道全段景观设计绿地林带全部完工,双洎河国家湿地公园一期两个标段建设任务大头落地;国家健康养老示范区规划、国家森林康养基地规划编制完成,市、县两级21个健康养老产业示范项目累计完成投资67.2亿元,鄢陵县入围国家城企联动健康养老示范基地。
在平台建设方面,我市积极开展河南自贸区许昌联动发展区申建,许昌海关监管查验中心建成运营,许昌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建设实施方案、许昌保税物流中心(B型)申建获省政府批复,许昌中德产业园得到商务部首肯,国家高新区创建通过科技部评审。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市要强化生态对接,围绕生态功能区定位,加快郑许生态廊道绿化、中华生物园、双洎河国家湿地公园、中心城区生态园林城市提升等生态项目建设,加强清潩河长葛段综合治理,打造独具魅力的郑州大都市区“南花园”,建设大都市区宜居之城。
■专家点评
避免“虹吸效应” 建立内生机制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王建国
推进郑许一体化发展是建设郑州大都市区的重要举措。对许昌来讲,这无疑是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许昌要站位全省大局,立足自身实际,瞄准未来发展趋势,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强化自身与郑州的关联分析,以及与郑汴、郑新、郑焦的全方位分析,摸清自己的“家底”,既要把握好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也要清楚自身的不足和短板。
和开封、新乡、焦作相比,从当前和未来的发展趋势看,许昌具有综合交通体系完善、产业结构度高、城镇相对发达、生态环境良好等优势,有利于在推进郑许一体化发展中凸显区域联通、产业链接、空间支撑和民心相通效应。同时,要切实认识到“虹吸效应”等不利于实现郑许一体化发展的因素,有意识地采取必要措施加以克服,争取消除桎梏和掣肘,甚至变劣势为优势,从而形成推动郑许一体化发展的最大合力。
推进郑许一体化发展,最高境界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功能和作用,实现由市场机制调控的一体化发展。为此,建议许昌以交通一体化为联通手段,以良好的生态为环境条件,借助紧临港区的地缘优势,发挥许昌工业基础好、结构层次高的优势,着力推进工业与郑州的链接发展、工业与郑州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两市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发展,以及产业的互补发展和错位发展,尽可能避免产业同构化现象,从而在较高层次上推进郑许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并由此构建郑许一体化发展的内生机制,促进郑州和许昌的全方位一体化发展,逐步推进郑许一体化发展进入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