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莉莉) 4月10日晚,作为许昌第十三届三国文化旅游周重头戏之一的三国文化大讲堂,在许昌广电大厦演播大厅开讲。应我市邀请,国内著名三国文化研究专家谷卿、薄克礼、蔡丹君、林峰联袂登上主讲台,围绕“许都”“曹操”“弦歌”“建安风骨”“传承”等关键词品三国、论许都,给许昌的历史文学爱好者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
许昌:汉末历史文脉重地
4位专家一上场就对“许都”展开讨论。
客串主持人的谷卿首先发表观点。他说,《三国志》共65卷,其中魏书30卷、蜀书15卷、吴书20卷。由此可见,魏国在作者陈寿心目中的地位比较重要。
蔡丹君说,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以“洛阳残破”为由迎汉献帝迁都于许。许都还是建安文学的发源地,以“三曹”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文学家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曹丕在位不满7年,先后4次“行幸许昌宫”,并委派司马懿镇守许昌。许昌在汉末的地位可见一斑。
建安文学:史上格调最高的文学
汉献帝最后的年号为“建安”。这一时代的作家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慷慨激昂。他们创作了一大批文学巨著,作品内容充实,感情丰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
蔡丹君认为,建安文学是文学史上格调最高的文学,被后人尊为典范,自南朝至唐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参照。
林峰说,由于曹操的经营,许昌成为当时的精英荟萃之地,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文学力量。他们的作品直面社会,关注时局和百姓,具有浓郁的悲悯情怀,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弦歌:重要发源地在许昌
许昌是古琴弦歌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流传至今的古琴曲中,与许昌有关联的有50多首。中国十大名曲中,《胡笳十八拍》和《广陵散》源于许昌。中国最早的古琴曲《遁世操》系远古名士许由所作,古琴名曲《楚歌》源于出自汉代禹州的张良。古琴弦歌与许昌深厚的渊源及特殊的关系,决定了许昌在古琴弦歌文化发展史上的源头地位。
薄克礼说,在汉代,西安和洛阳都是都城,却无弦歌作品,唯独许昌存在不少弦歌作品。因此,传承创新许昌弦歌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许昌举办中国首届古琴弦歌大赛就是一次有益的尝试,许昌需要一张弦歌这样的文化名片。
传统与科技:应该有机融合
市文化街小学一名学生提出:当前,科技突飞猛进。一些同学认为传统文化比较枯燥,跟不上时代潮流,不愿意主动阅读古典文学。
薄克礼说,古籍文献、文学经典是中国的文脉。同学们应在追求科技的同时亲近传统,使科技与传统有机融合。
蔡丹君指出,所有科技最终都是为人类服务的。没有人文素养和人文情怀,科技进步就失去了意义。文化传承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阅读文学经典,多读多背、入脑入心,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开展创作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