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贾同岭) 4月17日,市民张先生拨打本报热线电话反映,近日,他见到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在饮马河畔捕捉小蝌蚪。水产专家表示,如今河中出现的蝌蚪均是蟾蜍幼体,捕捉蝌蚪既不文明也不安全。
4月17日上午,记者在风景秀丽的饮马河畔见到了张先生。张先生说,这几天,一些家长带着孩子来捕捉蝌蚪,破坏了美丽的画面。“家长捕捉蝌蚪是为了让孩子了解大自然,看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但是,几十个甚至上百个蝌蚪被抓走后,不知命运如何?”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路人,大家对捕捉蝌蚪的说法不一。反对的人大多持“青蛙幼体不能被伤害”的观点。也有市民提出,现在河中的蝌蚪是蟾蜍幼体,“抓回家也不会变成青蛙”。
记者就此咨询了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崔献忠。他说,如今河中出现的蝌蚪均是蟾蜍幼体,青蛙幼体要等一段时间才会出现。
崔献忠介绍,青蛙和蟾蜍都是“三有动物”(有益、有重要生态价值、有科学研究价值的野生动物),国家禁止捕杀。我市常见蛙种黑斑侧褶蛙还是河南省二类保护动物。它们的幼体也应该被保护。
崔献忠提醒大家:捕捉蝌蚪不文明,也不安全。蟾蜍自打出生就有毒性,并且毒性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变强,不可不防。有荨麻疹、湿疹等皮肤病以及过敏体质的人,应该避免直接接触蟾蜍及其幼体,以免产生过敏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