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天蓝、地绿、水清、景美”的宜居环境是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也是城市的发展目标。
4月19日,记者从许昌市第一季度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继2018年我市居民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排名全省第一之后,第一季度全市PM10平均浓度达123微克/立方米,较去年同期低7微克/立方米,位居全省第二。
□ 记者 王利辉 吕正子
碧水绕城清波流
6个县级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已经完成5个
4月19日,在魏都区八一路西环路至延安路段,车辆川流不息。道路中央的黄线上,每隔一段就会出现一个圆形的窨井。这是我市为呵护灞陵河,解决该地区污水直接入河问题而新建的污水管网。
以往,八一路西段没有独立的污水管网,附近小区、城中村排出的污水通过雨水管网直接排入灞陵河。为改变这一现象,我市在八一路西段新建了污水管网,实现了雨污分流。
像八一路污水管网改造一样,我市已新建13公里污水管网,全面补齐污水管网短板。
许昌市第一季度环境空气质量状况新闻发布会公布了对我市水环境质量的“体检”报告:出境河流断面Ⅲ类水体占比为66.7%。
为打好碧水保卫战,我市开展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水源地保护、全域清洁河流、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役,开展北汝河、颍河地表水饮用水源保护区范围调整,完成了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和乡级及以下饮用水水源地基础信息调查工作。目前,全市6个县级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已经完成5个,剩余1个正在加快整治。
针对辖区内涉水污染源等环境风险点,我市增加日常巡查、抽查、暗查频次,严防排污单位直排、偷排等违法行为;全面落实河长制,对清潩河、灞陵河、运粮河入河排污口进行全面排查整治,切实保障水环境质量安全。
打好“蓝天保卫战”
加大日常巡查力度,严控“散乱污”企业反弹
“我在这儿住了13年,春节前用上天然气了!”4月20日,魏都区天宝街道办事处居民赵新国说。
我市抓住“控污”“控尘”“控车”“控煤”“控油”等重点方面,强力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有效地改善了城区环境空气质量。第一季度全市PM10平均浓度达123微克/立方米,较去年同期低7微克/立方米,位居全省第二。春节期间,我市禁放烟花爆竹,使环境空气质量稳中向好,污染物综合指标降幅达8.3%。
今年前3个月,我市共经历4次重污染天气过程,其中黄色预警历时15天、橙色预警历时61天、红色预警历时12天,均“第一时间”发布了重污染天气预警。我市还加大日常巡查力度,严控“散乱污”企业反弹。在建筑工地治理方面,我市要求达不到扬尘整治标准的建筑工地、露天堆场一律停工整改,督促施工企业完成200多辆商砼运输车、184辆渣土运输车防遗漏设施安装和密闭工作,全面提高市区道路机械化作业水平,使中心城区建成区机械化作业率达到100%。
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201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内选择10个左右有条件、有基础、规模适当的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如今,许昌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已经展开。
据了解,“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我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胡五岳任组长,市长史根治任常务副组长的“无废城市”申报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先后两次邀请专家组来许开展《“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编制工作调研。目前,许昌市《“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编制工作正在按照高规格、高标准的要求稳步推进。
此外,我市制定了《许昌市“千名专家进百县帮万企”绿色发展服务活动方案》,分别按照行业、企业需求组建了由36名专家组成的市级专家团队,制定了涉及8个重点行业377家企业的帮扶清单,为我市绿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和工作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