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这几天,路过西湖公园西门的不少市民发现,西湖公园西侧原有的铁艺围栏已然不见,变为一条有各种绿植、景墙广场、照明设备的休闲步道。
1958年,西湖公园建立,1972年建起围墙,并于两年后开始售票。几十年间,西湖公园经过多次提升改造,早已不再售票,成为“市民公园”,以美丽的景致吸引市民游玩。这里的华丽变身“第一时间”吸引了众多游人前来休闲漫步。
如今,西湖公园西围墙具体变成了什么?它有着什么样的过往?市民对此有怎样的评价?
□ 记者 王利辉 陈晨
拆墙透绿
西湖公园西侧有了大变化
很多许昌人对西湖公园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清晨和傍晚,约三五好友一起锻炼、散步;周末,带着孩子坐一坐承载了无数市民美好回忆的大象滑梯……您再去西湖公园的时候,不妨到西湖公园西侧转一转,那里可是大变样了。
4月18日下午,记者来到西湖公园西门,看到西湖公园西围墙提升改造项目已经完工。西门至南门的劳动路东侧存在时间不短的蓝色围挡已经全部拆除,而西湖公园原有的黑色铁艺围栏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平坦的休闲步道蜿蜒在湖边。步道两旁垂柳依依、鸟语花香,还有不少休闲长凳和景观墙。市民惬意地在步道上漫步,感受春天的魅力。
“真是改得不错!没有围墙,从劳动路就能直接进入西湖公园,方便了不少。另外,骑车从劳动路经过时,可以欣赏西湖公园内的景色,视野更宽广,心情更舒畅。点赞!”在现场,不止一位游人看到西湖公园西侧的变化啧啧称赞。
“西湖公园西侧自从围上围挡,就备受市民关注。我们不敢耽搁,在保质保量的前提下加班加点工作,最终在本月初完成提升改造,4月14日连夜将围挡全部拆除,使这里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游人眼前。”负责西湖公园西围墙提升改造项目施工的许昌市公园管理处副主任张国瞭告诉记者。
亲水景观
增设了竹影小广场和九龙壁
张国瞭介绍,本次提升改造按照因地制宜、服务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遵循功能转变、景观完善、空间安全、西湖文化、生态绿色的思路,通过保留原有乔木、选用透水铺装、湖边密植绿篱等,扩大了景观空间,打造了一条别具特色的休闲景观带。
此次拆墙透绿、拆墙透园,拆除公园原有铁艺西围墙后,共建成绿色休闲步道465米,最窄的地方1.2米,最宽的地方2.5米。在步道北端,也就是西湖公园西门旁,还新增了一处亲水景观——竹影小广场。
“竹影小广场内的竹子青翠挺拔,很美观。步道旁还新增了5面景墙、2面壁画。”张国瞭说,其中最大的一面景墙位于竹影小广场内,是高2.8米、长16.7米的九龙壁。九龙壁位于休闲步道与公园西门的连接处,将它们隔开,墙体一面刻有9条栩栩如生的飞龙,气势磅礴。“另一面准备贴上西湖公园鸟瞰图、简介和入园须知。”张国瞭说,这面景墙的主要作用一是美观,二是防止车辆从休闲步道进入公园。
在绿化方面,张国瞭告诉记者,此次提升改造,不仅保留了岸边原有的垂柳,还增种了南天竹、榆叶梅、红枫、西府海棠等20多种绿植,以丰富这里的景色。岸边2012年建设的4座休闲凉亭四周加装了汉白玉护栏,防止游客落水。
生态廊道 人与自然融合,城市会客厅呈现
许昌小西湖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永乐大典》称“天下西湖三十六,许州西湖在其中”。1958年,西湖公园依小西湖而建。德星亭、听水亭、读书亭、梅花堂等得以再现历史风采,小虹桥、烟波桥、聚星桥点缀其间,西湖公园成了市民休闲的好场所。
西湖公园西围墙拆除,增加了多种景观和绿植。另外,休闲步道两侧还增添了12处休闲长凳,供市民歇脚。通过新增的7个出入口,市民可直接从劳动路进入西湖公园。
“公园管理方想得真周到、真贴心。我们老年人走累了,可以在步道旁坐一坐,吹着风欣赏波光粼粼的小西湖和岸边的垂柳。”正在长凳上休息的老两口儿说。
“白天景色宜人,夜景我们也没有忽略。庭院灯、地埋灯、投光灯……步道两侧新添的七八种灯不仅可以照明,而且可以营造出美丽的夜景。”张国瞭说。
“值得提醒的是,此次西湖公园西围墙提升改造,虽然使市民与西湖公园更亲近,出入更方便,但希望市民注意安全,不要翻越岸边的围栏,文明游玩。”采访中,张国瞭告诉记者,对于西湖公园西围墙提升改造,他非常有感触。“这不仅拆了一面围墙,而且凸显了市民与西湖公园的距离越来越近,使西湖公园真正成为‘许昌市民的后花园’。”
新闻连连看
西湖公园的历史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活动中,小西湖被定为“不可移动文物”。许昌小西湖源于东汉末年。当时,此处因挖土筑城形成坑洼,后汇水成湖。据传,当年,汉献帝在许昌就住在湖畔。北宋时,社会经济繁荣,百姓在此植树插柳,种上藕莲,小西湖逐步成为中州有名的园林胜景。后来,苏轼移官浙江杭州,致书许州知州赵德邻,建议改名小西湖,以区别于杭州西湖。清道光《许州志》载:“小西湖水源于陉山之泉,弯环盘折流行至此,蓄而聚焉,通连于州城之濠。前贤守是邦者,相其地形水势,因高而为亭台,因下而为池沼……其间有梅、有荷、有莲,花木相错,不能遍举。路虽细可以驰马,波虽浅可以泛舟。因满湖荷花,故称西湖莲舫,为许州十景之一。”
隋唐时,小西湖已是碧水如镜,树木葱郁,溢彩泛舟,风景宜人。至宋代,小西湖成为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范仲淹、司马光、苏轼等人的览胜、讲学之地。欧阳修在《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中写道:“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与染。”司马光居小西湖畔13载,写成传世之作《资治通鉴》。这些文人除了在这里吟诗著书外,还修建了不少别具一格的建筑。欧阳修在湖中修建了船形的“欧阁”;苏轼在“欧阁”之西修建了“长啸亭”,在湖中建有“读书亭”。文人的这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小西湖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