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关注

巴黎圣母院失火是人类文明的重大损失

始建年代和巴黎圣母院相近, 许昌“国保”天宝宫是否够安全?

天宝宫的安防监控系统图片由建安区文管所提供

执法人员在天宝宫开展消防安全检查。

4月16日,法国巴黎著名地标、有800多年历史的巴黎圣母院突发大火。火灾持续了14个小时,致使塔尖倒塌,左塔上半部被烧毁。

这场火灾令许昌人也心头一紧。我市文物部门统计数据显示,许昌目前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3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5家。这些不可移动文物中,70%是古建筑。木构建筑和砖木混合结构建筑最怕失火。特别是始建于南宋的天宝宫,和巴黎圣母院年代相近。其保护状况如何,消防安全是如何保障的?4月22日、23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 记者 张莉莉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 天宝宫始建于1240年

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大主教莫里斯·德·苏利决定兴建的,1345年全部建成,祭坛、回廊、门窗等处的雕刻和绘画艺术,以及所藏13世纪至17世纪的大量艺术珍品闻名于世,是古老巴黎的象征。

天宝宫位于许昌市建安区艾庄回族乡北石梁河畔,始建于宋理宗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初称“天宝观”,后元世祖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易观为宫,是著名的道教宫观,自宋、元以来,就是四川、江北、陕西、河南等地真大道活动之枢纽。在元代统治者的推崇下,真大道流传日益广泛,常有道祖、真人、举师、大师驻此笃教,终成为真大道第九、第十祖祖庭。元末以后,因受战乱影响,此地一度荒废。

我市文物、消防部门

“第一时间”排查天宝宫

巴黎圣母院失火,标志性尖顶在烈焰中倒塌。数百名消防员奋力扑救,最终保住了巴黎圣母院的主体结构。火灾没有造成人员死亡,但有一名消防员受重伤。

巴黎圣母院失火是全人类的损失,为我们敲响了重视古建筑防火的警钟。4月16日,也就是巴黎圣母院失火当日,我市文物部门迅速召开会议,部署全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隐患大排查行动。4月17日,市消防救援支队联合市文广旅局、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第一时间”对天宝宫、清真观等17家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消防安全隐患执法检查。

古建筑多为砖木结构,耐火等级低,年代久远,加上有焚香烧纸现象,火灾防控压力大。本次执法检查重点关注了各文物保护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落实,重点部位的消防设施、灭火器材配备及使用,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是否畅通,电气线路铺设及电气设备使用是否规范等情况。

“国保”“省保”接受排查 市民勿携带打火机进入参观

记者了解到,天宝宫的维修及“三防”经费是文物部门争取的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2014年以来共746万元。目前,天宝宫由许昌市道教协会直接管理。2017年,天宝宫完成古建筑防雷安装工程项目,目前正在实施技防安全防范工程和消防设施建设工程项目。

在消防安全检查中,执法人员看到,这家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配有安防系统、安全员和消防水箱、灭火器等消防设施,但未设立专门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古建筑内有宗教人士开展宗教活动,设多个焚香烧纸点,未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多个大殿内存在私拉乱接电线、电气线路直接敷设在木质结构上等安全隐患。对于现场发现的问题,执法人员要求相关责任人限期整改到位,严防各类火灾事故。

执法部门随后在关帝庙、春秋楼等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开展消防安全检查时,发现其安防制度完善,各项工作台账较为完备,物防、人防、技防体系健全。截至记者发稿时,全市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消防安全巡查仍在进行中。

文物、消防部门提醒,市民在参观文物保护单位时,切勿携带打火机、火柴、香烟进入,也不宜在古建筑附近野餐。

宗教圣地屡次修葺

内藏元代罕见碑刻

天宝宫已有779年的历史,随朝代更迭,经历战乱被毁,继而重修,又屡次修葺、增建,至今仍保持较大的宫观规模,占地面积26000平方米。文物建筑及建筑遗址集中于中轴线,由南至北有山门、拜亭、东庑和西庑、岳王殿、关圣殿、雷祖殿、真武殿等。除拜亭、东庑和西庑为民国时期建造外,其余建筑以明清时期风格为主,是目前河南省保存较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

民国之后,天宝宫曾作为学校、监狱使用,后恢复为宫观,现留存有元代以来的碑刻数十通,其中《大元宣谕圣旨之碑》(俗称《八思巴字蒙古语圣旨碑》)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新闻连连看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之所以闻名于世,主要是因为系欧洲建筑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在它之前,教堂建筑大多数笨重粗俗,沉重的拱顶、粗矮的柱子、厚实的墙壁、阴暗的空间使人感到压抑。巴黎圣母院冲破束缚,创造了轻巧的骨架券,使拱顶变轻、空间升高、光线更充足。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很快在欧洲传播开来。

巴黎圣母院是巴黎第一座哥特式建筑,集宗教、文化、建筑艺术于一身。巴黎圣母院之所以影响巨大,与文豪雨果的浪漫主义小说《巴黎圣母院》在世界各地拥有海量读者也有很大关系。

八思巴字蒙古语圣旨碑

《八思巴字蒙古语圣旨碑》的上部为八思巴字蒙古语,下部为八思巴字蒙古语的汉文译,立于元惠宗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高4.1米、宽1.1米、厚0.32米。盘龙碑首篆刻“大元宣谕圣旨之碑”,碑文是元顺帝妥懽帖睦尔于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颁发给天宝宫提点王清贵的圣旨,对我们研究元代的宗教政策和蒙古语的演变发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真大道

真大道是金初中国北方兴起的三道派之一,流传至元代后并入世界道教主流——全真道。天宝宫是河南第一座真大道观。在元泰定帝和元顺帝两代皇帝颁布圣旨保护下,真大道流传日广,天宝宫成为研究中国宗教文化史、中国道教发展史生动的活教材。

自元中叶至今,天宝宫大门前每年举行两次庙会。尤其是农历三月初三的庙会,热闹异常,是当地民俗文化的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