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城事

5月19日是全国助残日,记者探访我市脑瘫青年作家陈伟起

面对光环,人不能飘起来!

陈伟起(左一)与许昌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互动。王雪梅供图

记者 牛志勇

“闭上眼睛,我试着想象自己生活在老子那个时代。人们居住在由泥土、木头和茅草搭成的房子里,野蛮而质朴。”这是我市“80后”陈伟起出版的哲学新书《有无之间与阴阳之辩》中前言的一段话。这本22.2万字的新书是陈伟起以舌尖顶起下唇的方式,一字一句“写”出来的。因患有先天性重度脑瘫,今年35岁的陈伟起被人们誉为“舌尖上行走的人”。5月19日是第29个全国助残日,记者来到陈伟起家,了解其近况。

许昌版“霍金”,感动无数人

“前不久,央视的记者又来家里采访了3天半!”当日上午,在市区原许昌县农机局家属院,陈伟起的母亲王雪梅乐呵呵地说。“伟起的新书《有无之间与阴阳之辩》刚刚出版,我还没读完呢。”王雪梅拿出一本16开的新书对记者说,这本有关哲学的书记录了儿子对这个世界的思考历程。

由于身患先天性脑瘫,陈伟起用舌尖顶起下唇的方式,“啄”击键盘,一分钟能“啄”出10多个字,一天能完成1000多字,最多时一天能创作约3000字。靠着艰辛的付出,他陆续创作了《生命进阶》《“仿”同万物》《暗宇宙英雄》《暗影创世纪》《百口莫辩》等多部百万字长的科幻小说。

今年3月,市委书记胡五岳专门作出批示,对陈伟起的事迹给予高度评价:“事迹生动感人,充满强大正能量。”4月4日,本报《悦读》栏目曾对其感人事迹进行了深度报道。

“为你骄傲,为你自豪”“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真心为你点赞,好样的”……很多市民在微信朋友圈转发陈伟起的事迹,对其身残志坚、自强不息的精神点赞。有人称他是许昌版“霍金”,有人称他为“出彩许昌人”。网上一段关于陈伟起的短视频,点击量甚至超过了600万。

出彩青年,被社会关爱感动

命运给陈伟起的安排本是一张床和天花板,自强不息的他却用常人难以想象的坚韧和日复一日的付出改写着命运。一路走来,他不断与自己的身体对抗、和解,突破局限,努力去做一个“奔跑”的追梦人。

充满正能量的陈伟起,也被社会关爱所感动。今年4月初,市文联、市作协的相关同志去看望陈伟起,现场办公,吸纳其为市作协会员。“今后人生纵有多般苦难,我也要逆境前行抵达梦想的彼岸!”作家梦实现了,陈伟起很高兴。

“许昌市、魏都区的领导,还有社区干部都来家里看望过我们。”王雪梅说,4月29日晚,五四运动100周年暨“寻找出彩许昌青年 讲述出彩许昌故事”主题活动在许都大剧院举行,评选出了陈伟起等100名(个)“出彩许昌青年(集体)”。“前几天,伟起还被邀请到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与学生们互动。”王雪梅说,儿子还给学校图书馆捐赠了自己创作的《生命进阶》等科幻图书。《生命进阶》这本书不久前入围了第十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

面对光环,他说“不能飘起来”

陈伟起的事迹通过新华社、央视和我市主流媒体报道后,得以广泛传播。在感动世人的同时,他也收获了很多赞誉。“面对光环,人不能飘起来!”陈伟起语气平和、一脸笑容地说,“我知道自己几斤几两。”

面对窗外多彩多姿的世界,陈伟起说自己更愿意待在家里,享受独处和创作的乐趣。“以前,我在学习中医的过程中,对阴阳五行理论产生了兴趣,想搞懂其内在逻辑,慢慢地对逻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陈伟起说,随着对逻辑学的认知和深入思考,他萌生了整理自己所思的想法。“原稿写了30万字,后来和出版社充分沟通后,我删除了一些。”

身体困于一隅,思想恣意驰骋在大千世界。“其实,多年来,我已经习惯这种平静的生活了!作为一个人,任何时候都要认清自我,不能膨胀。”陈伟起说,写作有时候是很孤独的,需要安静的环境和平和的心态,不能单纯地“为了写而写”。谈及下一步的创作打算,陈伟起笑了笑,说:“还没想好,不过有了新想法,我就会坚持写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