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乡村振兴记者行

爱“折腾”的老支书

5月20日,鄢陵县陶城镇南张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国亮(左)在村民柴春要的旱鸭养殖场内了解旱鸭养殖情况。 记者 牛书培 摄

许昌报业全媒体记者 邓雷 孙学涛

“我干党支部书记是在1995年1月17日。”5月20日,鄢陵县陶城镇南张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国亮说,当时,他决定自己蹚出一条致富路,然后带动班子发展起来,从而达到发展一批人,带动全村群众发展起来的目的。

1996年,村里18户养殖户尝试旱鸭养殖,每家赔了三四万元,第二年仍无起色。张国亮看在眼里急在心里。1998年,他建起大棚也搞旱鸭养殖。他通过向外地养殖户请教和自己摸索,终于掌握了大棚旱鸭养殖技术。

张国亮说,他心里有底了,就向村“两委”干部、党员传授技术,广泛发展大棚旱鸭养殖。在村“两委”干部、党员的带动下,全村养殖大棚旱鸭的群众越来越多,并辐射到陶南、代张等周边10多个行政村。旱鸭养殖成为南张庄乃至陶城镇的一张名片。

“养殖不如种植,种植不如加工。”张国亮说,他反复考察市场,发现鸭蛋加工利润高。在鄢陵县委组织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他投资20多万元,第一个建起了鸭蛋加工厂,当年实现利润10多万元。在他的鼓励和支持下,现在,南张庄村年利润在百万元的鸭蛋加工厂有2家。

2000年,他到山东寿光考察后,感觉种大葱可以赚钱。回到家后,他尝试种大葱。“不料,那一年下了几场大雨,把大葱给淹死了。”张国亮说。

2003年,他又尝试种植西葫芦。“西葫芦每天得传粉,不传粉长不好,还需要隔一天浇一次水,关键是反季节销售利润才大。”西葫芦种植,张国亮带动了五六户村民。

2005年,他又尝试养鹅。“当时没经验,鹅棚里温度高,鹅总是挤在一起,一堆一堆的。没办法,我就用耙子把鹅给搂开。”张国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请教了很多人,又买来养鹅方面的书。最后,他才知道,原来是鹅棚里湿度太大。幼苗期的鹅在湿度大的环境里,最喜欢挤在一起。他赶紧把鹅棚的两角掀开通风,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

2010年以来,他又带领村民发展特色种植,打造高产经济作物示范基地。如今,仅辣椒套种西瓜的地就达到1500亩。

2015年,张国亮开始尝试养猪。当年,他养了200头母猪,存栏猪有1000多头。在他的带领下,村里有几十户村民开始养猪。

现在,南张庄村有100多户村民养鸭,有一个大型鹅苗孵化厂,有两家年销售量100多吨的鸭蛋加工厂,有几十户养猪专业户,还有豌豆、西瓜种植专业户,以及高产经济作物示范基地。

“这些年,我就抱着一个想法:带领村民致富。你光说不行,得自己先试。中了,你不用说,村民自然会跟着你干。”张国亮说,“最近,我在想,咋再‘折腾’一下,给村民找一条更好的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