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乡村振兴记者行

种粮大户晒“利器”

赵保献(左)和儿子在用无人机进行飞防。 许昌报业全媒体记者 牛志勇 摄

赵保献介绍自走式喷杆喷雾机。 许昌报业全媒体记者 牛志勇 摄

许昌报业全媒体记者 毛迎 牛志勇

5月15日,站在一望无际的麦田内,建安区五女店镇南街村人赵保献顺手掐下一个麦穗,放在手中揉搓一阵,低头轻吹了几下,几十颗圆润饱满的麦粒呈现在他黝黑、粗糙的手掌上。“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望着绿油油的麦粒,他乐呵呵地说。

今年56岁的赵保献是该村党支部书记,也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他承包了4260亩地,近2000亩小麦丰收在望!

这么多地,赵保献是如何管理的?在赵保献的家中,记者见到了各式各样的种粮“利器”:前端是一排利齿的玉米收割机、张着“大嘴巴”的“雷沃谷神”大型小麦收割机……仓库尽头,一台低温循环式大型谷物烘干机宏伟壮观。

“这一排看起来有点儿怪的是自走式喷杆喷雾机,一台能喷洒10多米宽,打起药来高效、快捷,省劲儿得很!现在,我们打药还用上了无人机。儿子站在地头动动手指就把几千亩地的药给打了,而且可以24小时作业。一架无人机10分钟能打药20亩,抵得上100个工人同时作业。”赵保献自豪地说。

2004年,不少农民进城务工,种地的人逐渐减少。赵保献从亲戚朋友那里借了一些钱租了47亩地。次年,赵保献承包的土地达到196亩。富裕起来的赵保献注册成立了建安区保献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

“作为种粮大户,想‘土里刨金’,必须依靠现代化设备,进行科学种田。”赵保献说,国家要求全面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粮食安全。种粮大户应该主动挑起肩头的责任。

“现在,我的合作社有无人机2架、收割机30多台、拖拉机40多台、自走式喷杆喷雾机10台。”赵保献说,以前,他最头疼浇地;现在,他与周口一家浇地公司合作,一个电话打过去问题就解决了。

“另外,水利部门为我们在地里打了12眼井、埋了地埋管,灌溉方便了。”赵保献说,许昌市农机中心的工作人员经常到村里指导工作,提高了大家科学种田的水平。

以前,每逢收割时节,如果遇到阴雨天气,老百姓的脸上就会布满愁云。这对赵保献来说根本不算事儿。“我拥有大型烘干设备。玉米、麦子、黄豆等农作物收割后,遇到阴雨天气,直接用烘干设备烘干,做到颗粒归仓。”

连片种植、集约化管理,赵保献与土地打了这么多年交道,带领合作社的村民致富,腰包越来越鼓。除了种植粮食外,他还与人合伙种植丹参等,充分发挥土地的效益。由于成绩突出,赵保献成了许昌市的种粮明星,先后被评为全国种粮大户、河南省种粮标兵。他创办的合作社被评为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

2015年,赵保献种植的2000多亩小麦亩产600多公斤,仅夏粮收入就超过80万元。赵保献认为,他的成功得益于政府的“三农”好政策!有了好政策,种粮大户就像吃了定心丸。

记者手记

从“土里刨食”到“土里刨金”

采访赵保献那天,恰逢雨后。记者和赵保献一起走在田间小路上,裹挟着泥土芬芳的湿润气息扑鼻而来。赵保献的麦田里一片油绿,颗粒饱满的麦穗挤挤挨挨,如顽皮的孩子在风中快乐地摇摆,一派丰收在望的景象。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农村,到城市谋生。“打工一个月能挣几千元,种地才挣几个钱?”深入农村采访,经常听到有人感叹“土里刨食”太难。

可赵保献对种地“情有独钟”。在他看来,农民不仅能“土里刨食”,还能“土里刨金”,但前提条件是使用现代化农业机械、现代化种植技术,从而实现规模化种植。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生产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

习近平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稳步提升粮食产能,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

科技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粮食生产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在种地这件事上,赵保献用上了“十八般兵器”:使用无人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喷洒农药;收麦子、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实现了机械化;大型烘干设备大大降低了阴雨天气对成熟农作物的影响,使颗粒归仓更有保障……

在用新型农业机械保证高效种植的同时,赵保献精准把握市场脉搏,选择种植更具经济效益的优质小麦和粮种,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他种的小麦不仅不愁卖,而且价格比普通小麦高。

2004年57亩地,2005年196亩地,2006年1000多亩地……政策支持、科技助力,土地流转集中后的规模化效应,让种粮能手赵保献得以集腋成裘、聚沙成塔,靠种粮实现了发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