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城事

《进一步加快农村户用厕所改造工作实施方案》出台

建设美丽乡村改善人居环境

本报讯 (记者 张铮) 小康不小康,厕所是一桩。农村改厕从表面上看事情不大,但关系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村的环境卫生。5月27日,我市出台《进一步加快农村户用厕所改造工作实施方案》,推进农村户用厕所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运行市场化、监督社会化。

农村户用厕所改造工作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今年,全市要完成15万户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任务。今年年底,建安区、长葛市无害化卫生户用厕所覆盖率达到85%,禹州市、鄢陵县、襄城县达到70%,魏都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区基本完成改造任务。

一个坑、两块砖、三尺墙,这样的连茅圈、简易旱厕在农村并不少见。这不仅影响农民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品质,而且制约建设美丽乡村的步伐。改厕任务繁重且紧迫,但不能一刀切式地强推,更不能一厢情愿地强改。

我市要因地制宜,科学确定并合理推广农村户用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厕所入户进院,积极推动厕所入室。另外,要以县域为单元,统筹人口密度、建设运行成本等因素,做好农村户用厕所改造后的粪污治理规划,采取联户、联村、村镇一体治理等方式,因地制宜推进厕所粪污分散处理、集中处理或接入污水管网统一处理。

对不能直接进入管网的厕所粪污,各县(市、区)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地点,建设适度规模的“大三格”化粪池或小型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收集的粪液,确保改厕后产生的粪污管控率达到100%。鼓励各地采取先建后补、补贴运行费用等方式,引导大型种养企业(户)建设粪污综合处理设施,收集粪液作为有机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同时,各地要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或个人成立服务队、物业管理公司,参与户厕改造、后期检查维修、粪污定期收运和回收利用等工作。鼓励各地组建专业化粪渣、粪液抽取队伍,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对辖区内的粪液、粪渣进行抽取,送往“大三格”化粪池或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杜绝二次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