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张铮
核心提示
许昌市科学技术馆(以下简称市科技馆)建筑面积达12000平方米,其中布展面积7500平方米。其每个展区、每件展品,追求的都是国内一流。
如今,蕴含智慧、创新的市科技馆,向渴望科学真知的公众敞开胸怀。
巨翼起飞任翱翔!
因为她,许昌有了自己的综合性现代科技馆,城市形象和底蕴更加饱满。
因为她,许昌有了一片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广袤热土,发展步伐更加铿锵有力。
微缩版“大千世界” 集科技、教育、展览于一体
科技馆作为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以及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窗口,已经成为城市展示经济发展程度及自身形象的名片。
6月19日,市科技馆开馆,集科技、教育、展览于一体的“科技之翼”在这里起飞。进入市科技馆,映入眼帘的是序厅标志性展项“科技之门”。该展项创造性地将机械传统实物和多媒体虚拟画面融合在一起,生动直观地展示了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性成果及第四次工业革命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寓意从此处走进科学世界的大门,体验探索科技的无穷奥秘。
走进“科技之门”,另一个标志性展项“魔形几何”抬头可见。该展项8组LED摆杆加矩形组合,围绕支点旋转,变幻出由简及繁的图案,展现了几何的无限可能,并将机械运动与几何知识完美融合在一起;智慧门、许昌博物馆、市科技馆等建筑轮廓不断呈现,彰显了许昌的地域特色。
市科技馆以当地特有的钧瓷文化为出发点,以钧瓷拉坯、烧窑的过程为灵感,创造出曲折拉伸的建筑形态,形成既前卫又符合逻辑的造型,巨大体量架空形成轻盈的形态,具有强烈的科技感,因此被称为“科技之翼”。
走进市科技馆就走进了一座科技殿堂,需要感受和体验,是一个快乐学习的过程。进入这个微缩版“大千世界”,可以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可以进入宇宙空间站体验宇航员的生活……这里揭示自然奥秘、生命起源,展现科技魅力。
市科技馆建筑面积达12000平方米,其中布展面积7500平方米,共有3个主展区12个分展区,通过机械、多媒体、声、光、电、磁及观众参与体验等形式和手段,向观众展示科学原理,激发观众对科学的兴趣,提高观众的科学素养,是许昌城市品位和综合实力的体现,更是许昌文明城市的展示窗口。
科普教育体系 从零发展到强大的“科普矩阵”
市科技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展品,可为观众提供多样化的科普体验。
看着这一切,许昌市科协科普部部长周海旺感慨万千,思绪回到了20世纪80年代。那时,许昌科普教育刚刚起步。
刚刚起步的许昌科普教育,主要是以农业技术培训为切口开展的。“我听单位的老同志说,当时,许昌科普教育居全省前列。”周海旺说,当时,我市科技工作者深入田间地头,面向乡亲们开展农业科普教育。
与此同时,科普教育进校园活动也在许昌开展。截至目前,我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已经举办34届,赛项以实践活动、小发明、小制作、科普绘画为主。该大赛选出的作品,曾多次在全国、河南省获奖。
21世纪,许昌科普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在这个时期,我市在青少年宫二楼建设了占地1200平方米、拥有120件展品的科普活动中心。从此,许昌科普教育有了一个新阵地。“此外,以流动科技馆和科技大篷车为载体的科普教育活动也同步进行:科技大篷车每月都会到偏僻的乡村,对孩子们进行科普教育;流动科技馆则‘驻扎’在各县(市),给孩子们普及科学知识。”周海旺说。
如今,随着市科技馆的开馆,许昌科普教育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许昌科普教育体系初步建成,实现了从零到强大的“科普矩阵”的转变。
“我们很自豪,同时感到责任重大。”周海旺说,如今,许昌形成了以市科技馆为“龙头”,以企业、高校等科普教育场所为“辅助”的现代科普教育体系。
在这里开启科技探索之旅 点燃科技创新梦想
市科技馆的开馆,为汉魏故都增添了新时代创新发展的独特魅力,让许昌青少年有了身边的科学圣殿,在许昌科普事业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我相信,我们徜徉于市科技馆这座科技殿堂中,一定会切身感受到现代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一定会惊叹中国科技发展成就的辉煌和灿烂,一定会在一系列活动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汲取养分,把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融入自己的灵魂。”周海旺说,作为一线科技工作者,他见证了市科技馆从无到有。
下一步,市科技馆将依托现代化的场馆资源,不断拓展场馆功能,充分做好常设展览、临时展览、科技培训等工作,大力开展社会性、公益性科普教育和科技创新活动,精心组织和承办科普讲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积极进行青少年校外科技活动基地建设,为培养青少年崇尚科学的精神,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求知探索欲望,提高青少年的动手、动脑和创新能力,促进青少年全面健康成长作出贡献。
巨翼起飞,科技腾飞!
我们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市科技馆必将成为向社会公众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重要基地、平台和载体。
我们相信,将有更多青少年在市科技馆点燃科技创新梦想,开启科技探索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