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专版

纪念馆里忆往昔,幸福路上奋向前

□ 许昌报业全媒体记者 毛迎 牛志勇

李八七在毛主席视察纪念馆介绍当年毛主席视察时的情景。许昌报业全媒体记者 牛志勇 摄

“这个手拿课本的小男孩儿就是我。”6月24日,襄城县十里铺镇小张庄村村民李八七站在位于襄城县八七广场旁的毛主席视察纪念馆内,指着一张黑白照片对记者说。

照片中的小男孩儿瘦瘦的,手里拿着课本仰望着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在他身边,簇拥着毛主席的人都露出质朴的笑容,伸着胳膊争相和头戴草帽的毛主席握手。男的光着膀子,女的梳着麻花辫。这是1958年8月7日,新华社记者侯波(已故)拍摄于襄城县小张庄村的黑白照片记录下的场景。

61年后,照片中的小男孩儿李八七已经满头白发。再次看到这张照片,他激动不已,向记者娓娓讲述那段难忘的往事。

1958年8月7日,毛泽东主席一行在襄城县郝庄村、后梁庄村视察后,不顾天气炎热,驱车来到小张庄村。毛主席走进小张庄村,看过该村的烟田后,在一个休息棚下驻足停留。那里有一张方桌,上面摆有瓷茶壶和几个茶杯。群众得知毛主席来了,纷纷过来向他问好。毛主席站在桌子旁不停地和刚刚赶到的干部、群众握手。很多群众高喊:“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

“当时我正在小张庄村小学上二年级,学校距离毛主席休息的地方很近。听到大家高喊‘毛主席万岁’,老师很快将同学们集合起来。”李八七回忆说,那时候他的名字叫李深义。他虽然年纪小,但毛主席的形象已经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脑海里。

同学们看到毛主席坐在棚下喝茶,纷纷走过去向毛主席献花。毛主席和蔼可亲,和大家一一握手,而且摸了摸李深义的头。毛主席从李深义手中接过一本初级小学算术课本,一边看一边问:“多大了?叫什么名字?”他回答:“10岁了,叫李深义。”毛主席将课本递给他,并亲切地嘱咐:“要好好学习!”

在毛主席视察纪念馆内,一组塑像生动地还原了当年毛主席视察小张庄村的场景。“这个小男孩儿是以我为原型塑造的。”李八七说,对他而言,见到毛主席是一件非常有纪念意义的事。家人把他的名字改为李八七,他当年就读的学校更名为八七小学。

1965年,李八七光荣入伍,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1979年,从军14年的李八七转业回到襄城县。2008年,李八七退休后,主动担任毛主席视察纪念馆义务讲解员、八七小学校外辅导员、县关心下一代宣讲团义务宣讲员,忙得不亦乐乎。2018年5月,襄城县关工委成立了一支由李八七等8人组成的“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报告团,到城乡中小学校为学生作报告。

“1968年,我们村修建了毛主席视察纪念馆。2012年,襄城县在占地126亩的八七广场北部修建了新的毛主席视察纪念馆。”小张庄村党支部书记刘明召说,纪念馆占地面积共8.7亩,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共有5个展厅,分别为百名将军题词厅、馆藏书画厅、毛泽东革命实践厅、襄城烟草厅、贵宾接待厅。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当年毛主席视察过的地方早已变了模样。我们村人多地少,改革开放后种植烟草的人越来越少,现在主要种植蔬菜、小麦等。目前,我们村部分村民搬迁到了环境幽美的八七名苑。不少村民住进了楼房,出门就是广场,生活和城市里没啥区别。”刘明召说,小张庄村村民敢想敢干,早在1979年就办起了八七工厂,20世纪80年代一张订单超过20万元。村里很多人建起了瓦房,后来变成楼房,日子越过越好。

虽然毛主席视察小张庄村已经过去60多年,但这段历史小张庄村人都没有忘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让小张庄村村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刘明召说他们还要继续奋斗。

党支部书记说心声

小张庄村党支部书记刘明召:

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小张庄村是1958年8月7日毛泽东主席视察襄城县的最后一站。临走的时候,毛主席勉励襄城人民:“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如今,小张庄村的土地大都流转,很多村民住上了楼房,腰包越来越鼓。村民没事儿的时候跳广场舞,文化生活很丰富。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们要鼓足干劲,让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 记者手记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从20世纪80年代的草房到如今道路宽阔、高楼林立的新型社区;从昔日种植烟叶、发展集体经济到现在村民以土地流转、务工等为主要经济来源的幸福生活,毛泽东主席视察后的60余年间,小张庄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八七广场上,高大的毛主席铜像四周矗立着32座碑楼,64通石刻皆采用毛泽东主席的诗词和书法作品。人们工作之余,在这里休闲游玩。幸福生活靠的是党的好政策,靠的是小张庄村人多年来的不懈奋斗。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跟党走,这是时代的呼唤,更是小张庄村人始终不变的红色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