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专版

昔因毛主席视察而“兴” 如今凭繁荣民富而“红”

许昌报业全媒体记者 陈晨 张汉杰

视察路西端矗立着一尊毛主席雕像。许昌报业全媒体记者 陈晨 摄

视察路东端有一座毛主席视察纪念坊。许昌报业全媒体记者 陈晨 摄

“当年,毛泽东主席来这里视察时,走的就是这条路。”6月14日上午,在长葛市长社路街道办事处八七社区,77岁的居民张廷周指着一条刚刚改造过的柏油路,感慨地向记者讲起了伟人当年视察八七村的故事。

这条路叫视察路,全长1公里,沿线随处可见红色印记。当日,记者自西向东沿着这条路走访看到,该路西端矗立着一尊汉白玉毛主席雕像,东端是一座古色古香的毛主席视察纪念坊,北侧是正在进行修缮的毛主席纪念馆。除了这些红色印记外,该路两侧高楼林立,店铺云集,一片繁华的景象。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个贫穷的小村子。

“我家原先住在毛主席雕像西侧。那时候,村子四周都是田地,大家以种地为生,年景不好的时候连肚子都填不饱。”张廷周回忆说,八七社区以前叫宗寨村,只有200多户居民。1958年8月7日下午,毛主席来到宗寨村视察。1954年,长葛创造的适当深翻土地法因被毛主席称为一大“发明”而在全国推广。为纪念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1968年经许昌地区行署批准,宗寨村更名为八七村。改革开放后,八七村成了城中村。五六年前,和长葛市区融为一体的八七村更名为八七社区。

“因为毛主席视察过,宗寨村由小村庄变成了大社区,被贴上了厚重的红色标签。”八七社区办公室主任李鸿义说,八七社区因此迎来了新机遇,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李鸿义今年62岁,对八七社区今昔之变感慨不已。据他回忆,20世纪90年代初是八七村最辉煌的时期。那时,八七村充分发挥紧临县城的地理位置优势,先后办起了宇新活性炭厂、中原高压电器厂、同兴化工有限公司、八七建筑公司等20多家企业。1991年,八七村工农业总产值率先突破亿元大关,成为许昌地区首个亿元村。199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58亿元,利税达1200万元,创了历史纪录。

那时候,八七村被评为“全国乡镇企业先进村”,被河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文明村”“明星村”“中州新村”。1993年,当时的八七村党支部书记李建中光荣当选八届全国人大代表。后来,八七村成立了农工贸联合公司,发展集体经济和民营经济,先后建设了长社市场、中原农贸综合市场、铁东农贸综合市场、八七摩托城等。这些市场一度占据了长葛商贸服务物流业的半壁江山。

夏日炎炎,在毛主席纪念馆东侧的复古连廊里,三四个老人坐在一起,或聊天儿,或打牌,闲适、安逸。

“我们社区的老年人保障体系比较健全,不仅享受国家养老金,而且能领社区发放的退休金。”李鸿义说,如今,八七社区收支基本平衡。社区内部实行商品粮制度,每人每月发放50元面粉钱。社区实行老年退休制度,女性年满55岁、男性年满60岁,不仅每月能领取80元的国家养老金,而且能领取社区发放的每人每月80元的退休金。每年春节和8月7日纪念日,每人还能领取240元和100元的过节费。

夜幕降临,暑气渐散,占地20余亩的毛主席视察纪念广场成了八七社区居民的集聚地。这里设置有舞台,健身器材、灯光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台、儿童游乐设施等一应俱全,能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的健身、休闲需求。

“2010年,我们投资300多万元,对社区办公楼后的空地进行了改造,方便居民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李鸿义说,特别是每年8月7日纪念日,这里都会举行篮球比赛,邀请长葛市有名的球队参与,极大地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驻社区第一书记说心声

驻八七社区第一书记马君玲:

1958年8月7日,毛主席来这里视察。这是八七社区居民的光荣,也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对社区党员的教育,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加速推进辖区铁东农贸综合市场和中原农贸综合市场的提升改造,增加社区收入,提高辖区居民的待遇。

■ 记者手记

“红色引擎”激发澎湃动力

1958年之前,八七社区的前身宗寨村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贫困村。村民靠种地为生,年景不好的时候连肚子都填不饱。这样一个村庄如今能名扬天下,一方面得益于1958年8月7日毛主席的一次视察,另一方面离不开村民不怕苦,不怕累,敢想、敢拼、敢干的不服输精神。

偶然的机遇成了当地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为了守住“红色家底”,当地将村名改为八七村,并修建毛主席纪念馆。如今,毛主席纪念馆被评为国家AA级景区,成为长葛市首个红色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5000人次。

发展是最好的继承,进步是最好的纪念。改革开放后,当地人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在经济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1991年,八七村工农业总产值率先突破亿元大关,成了许昌地区首个亿元村。如今,八七社区的工农业总产值翻了好几番,是长葛经济较活跃、较发达的区域之一。“红色引擎”是激发该社区居民向幸福生活努力的澎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