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汉杰) 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建安区苏桥镇司堂村村民刘清杰照顾瘫痪的妻子20多年,用行动践行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承诺。
平静的生活被一场疾病打破
6月30日,骄阳如火,刘清杰见卧床的妻子贺巧霞有些烦躁不安,便守在床前和她聊天儿。
提起妻子,刘清杰这个七尺男儿双眸禁不住湿润起来。
1992年,两人经媒人介绍走在一起。结婚之后,两口儿勤劳肯干,生活幸福。1993年,儿子的降生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喜悦。
1996年,一家人的平静生活被打破。这年年初,贺巧霞髋关节疼痛得厉害,在许昌一家医院诊治后不见好转,就转诊到郑州的一家医院。最终,贺巧霞被确诊为股骨头坏死,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然而,手术的效果并不理想,没过多久,贺巧霞的下半身就失去了知觉。
这一年,贺巧霞28岁,刘清杰30岁。贺巧霞接受不了瘫痪的现实,情绪不稳定,甚至想轻生。刘清杰就劝妻子坚持几年,坚持到孩子10岁;孩子10岁了,他劝妻子再坚持几年,坚持到儿子长大成人……
是好丈夫,也是好女婿
就这样,刘清杰一边照顾妻子,一边管教年幼的孩子,一边承担沉重的农活儿。刘清杰每天就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人,睡眠时间只有四五个小时。
喂妻子吃饭、给妻子按摩、帮妻子排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困难的日子就这样熬了过来。由于刘清杰的精心照料,20多年来,贺巧霞没有得过褥疮。
刘清杰说:“我只要活一天,就愿意照顾她,陪在她身边!”
贺巧霞含着眼泪告诉记者:“这么多年,他服侍我吃喝拉撒。我对他有愧疚,但没有办法。这份情,我只能下辈子再还他。”
“清杰是我们这一带出了名的好人。”司堂村党支部书记司书杰说,司堂村方圆15公里,没有人不知道刘清杰。“他不仅细心地照顾妻子,而且对老人很孝顺。”
“要不是有清杰照顾,我的女儿早就不在人世了。”刘清杰的岳母、今年77岁的王水玲说,刘清杰不仅是好丈夫,也是好女婿。“我的几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清杰在忙碌的间隙经常来我家照顾我和老伴儿。”
精准扶贫助脱贫
如今,刘清杰的儿子已经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家。刘清杰和妻子都已经50多岁。长年累月的辛劳让刘清杰落下了不少病根儿,但他一直没有放弃给妻子看病。只要听说哪里能治疗妻子的病,他就会亲自去了解。
给妻子看病、照顾家人的生活,让收入微薄的刘清杰手头十分拮据。
“摸底排查时,我们得知了刘清杰的家庭情况,将他家认定为贫困户。”刘清杰家的扶贫帮扶人、建安区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王国献说。
司堂村第一书记赵洋说,刘清杰一家人该享受到的扶贫政策均已经享受到。刘清杰的儿子、儿媳都在外地打工,他们家年人均纯收入9987元,达到了脱贫标准,去年已经实现脱贫。
如今,刘清杰种有5亩多地,一年收入9000多元。刘清杰家每季度有510元低保补助,还能通过企业带贫政策每月领取200元分红。贺巧霞每月能享受60元残疾人补贴。
“‘脱贫不脱政策’,村‘两委’将继续对刘清杰家进行帮扶。”赵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