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昌报业全媒体记者 郝晋 李亚琨
6月14日,建安区桂村乡水道杨村,不少村民家门前的果树已经挂果。这里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杨水才的家乡。他“小车不倒只管推”的精神,至今激励着很多人。
提及水道杨村原党支部副书记杨水才,83岁的村民岳建智这样评价:“杨水才最大的特点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从来不考虑个人得失,用生命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誓言。”
“杨水才总是想着群众,心里唯独没有自己。”回忆往事,岳建智有些动容。从部队复员后,杨水才得知自己患有肺结核、胆结石和胃病。有人给他说媒,他就跑到女方家里,告知对方要嫁的男人浑身是病,故意把婚事搅黄。他之所以终身未娶,是因为怕连累别人。公社党委批给杨水才50元钱让他看病,他却购置棉花做成被子送给五保户杨富运,购买棉鞋送给没有娘的光脚孩子……他到外地开会,挎包里总是装着馒头和茶缸。其间,他从不和其他人一起就餐,而是用茶缸接些水,蹲在一边啃馒头。
“杨水才克己奉公、不徇私利。为改造水道杨村,他在村小学北边开垦五亩荒地,种上榆树、桃树、柿树。”岳建智说,为了看护果园,杨水才搭了一个草棚,无论刮风下雨都住在里面。他8岁的侄子给他送饭,看到草棚里有两个桃子,就顺手拿起来吃了。杨水才知道后批评侄子说:“公家的桃子不能吃。”随后,他从口袋里掏出钱,让侄子交给大队会计杨顺章……
在水道杨村村委会大院门口,有一个数米深的坑塘,村民称之为幸福塘。它是杨水才提议并带头开挖的。岳建智说,水道杨村的地形是“两岗加一洼”。岗地高低不平、缺少水源,是水道杨村贫穷的主要原因。因此,杨水才提出“治岗”“挖塘”“造林”,彻底铲除“穷根”。1966年12月5日凌晨,连续工作10多个小时的杨水才伏在办公桌上溘然长逝,留在办公桌上的是他正在绘制的水道杨村发展蓝图……
“当时,幸福塘还没有挖成。杨水才去世后,村党支部研究决定把他葬在幸福塘附近,让他看着大家如何完成他的遗愿。”岳建智说,从那以后,水道杨村形成一些惯例:清明节,村干部会到杨水才的墓前说说当年该村要干些啥;杨水才逝世纪念日(12月5日),村干部会到他的墓前总结当年该村取得的成绩。
灵桂公路水道杨村段东侧是一处枝叶茂盛的果园,其主人是该村二组组长杨保江。“我的果园所在地是当年杨水才领着大家‘治岗’平整出来的。”杨保江说,他的果园散养鸡、鹅,其所产的柴鸡蛋、鹅蛋供不应求。
“杨水才曾提到,要把水道杨村建成‘桃花岗’‘柿树沟’‘花椒寨’‘苹果园’。如今,这些构想正在逐步变为现实。”水道杨村党支部书记岳晓嘎说,水道杨村党群服务中心北侧曾是一处荒沟,如今栽种了柿树,明年就能挂果。同时,该村计划在西岗地栽种桃树,品种有白桃、黄桃、冬桃,5月至10月均有鲜桃可摘;在东岗地栽种樱桃树;在灵桂公路水道杨村段两侧逐步发展果园采摘。
“杨水才精神会在水道杨村永远发扬下去。”岳晓嘎说,在随后的乡村振兴工作中,他们将依托杨水才纪念馆,打造杨水才乡村振兴体验示范基地,发展乡村旅游、果园采摘,带动村民致富。
“俺村已有数百亩果园,桃、杏等水果物美价廉,但至今仍给人以‘地处偏远人不知’的感觉。”水道杨村党支部副书记贺胜利说,许昌市区居民驾车沿许禹公路、灵桂公路行驶20多分钟就能到达水道杨村。市民如果想到该村进行采摘,可拨打电话15993677628与她联系。
党支部书记说心声
水道杨村党支部书记岳晓嘎:
杨水才当年的“桃花岗”“柿树沟”“花椒寨”“苹果园”等构想正在逐步变为现实。根据规划,以水道杨村为核心,建安区将建设杨水才乡村振兴体验示范基地。依托杨水才纪念馆,我们村将发展红色旅游,让游客在学习杨水才精神的同时体验乡村采摘。
■ 记者手记
“高高水道杨,穷得不像样。有雨苗冲光,没雨苗发黄。”村民对过去的水道杨村记忆犹新。在杨水才的带领下,村民用“愚公移山”的精神“治岗”“挖塘”“造林”,使村庄充满希望。
与水道杨村村委会大院一墙之隔的是杨水才纪念馆。该村主街道干净整洁,两侧的松柏在夏日里格外葱郁。大巴载来一车车参观者,他们在该纪念馆了解了有关杨水才的感人故事,然后匆匆离去。
“逝世50多年的杨水才成为一种精神符号,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岳晓嘎说,水道杨村将重点发展红色旅游,带动果园采摘、乡村旅游。游客以后到水道杨村,能上午参观杨水才纪念馆,中午品尝农家饭,下午摘果子,傍晚开心返程。
精神丰碑,泽被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