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

中国世界遗产数量世界第一

这是在发掘中的良渚古城遗址(2011年3月9日摄)。新华社发

新华社巴库7月6日电 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简称世界遗产大会)7月6日在阿塞拜疆巴库继续进行,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当天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5处,位居世界第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表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存在于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印证了长江流域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杰出贡献。遗址真实地展现了新石器时代长江下游稻作文明的发展程度,揭示了良渚古城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早期区域城市文明的全景。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是太湖流域一个早期区域性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遗产构成要素包括公元前3300年至公元前2300年的城址、功能复杂的外围水利工程和同时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

【意义】 证实中华文明有5000多年,其意义和价值可与殷墟媲美

由于种种原因,国际社会仍不时出现一些杂音,认为中华文明应从发现甲骨文的商代算起,能实证的只有3500年左右。某些西方历史学家不承认中国曾经有夏朝,认为夏朝是后人杜撰的。因为到目前为止,并未发现任何夏朝遗址和相关文物,无法直接证明夏朝的存在。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世界遗产大会上代表中国政府发言时表示:良渚古城是见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重要文化遗址。与广为人知的殷墟、三星堆等遗址相比,良渚古城遗址所处年代更为久远,其价值多年来一直居中国考古界的最高层面。

良渚是杭州市余杭区的一个地名,地处天目山东麓河网纵横的平原地带。良渚,意即美丽的水中之洲。

而在这片美丽之洲上,在距今4300年至5300年前,曾经有一座三重城:宫殿区(39万平方米)、包括前者在内的内城(280万平方米)及外城(351万平方米)。古城内外有宫殿、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作坊……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

而在古城的西北方向,还有一整套中国最为古老的水利工程。它利用原有山体、孤丘,又兴建了11座堤坝拦蓄出13平方公里的水面,总库容量约4600万立方米,分别是杭州西湖的1.5倍和4倍,具有防洪、灌溉、运输等多种功能。

据测算,良渚先民兴建城市和水利系统的土石方用量达到了1005万立方米,这体现了高度的规划能力和社会动员能力。诸多考古实证显示,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下游环太湖流域曾经存在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出现明显社会分化和具有统一信仰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在1000年间,良渚古城是这个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

著名考古学家、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张忠培在20世纪90年代就论证了良渚文化所属的社会发展程度已经进入文明阶段,良渚文明应该是神权、军权并重的神王之国的国家形态。对于良渚古城,他曾评价说,它在国内独一无二,其意义与价值可与殷墟媲美,更是中国同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市,可称为“中华第一城”。

【作用】 把中国国家社会的起源,推到了跟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印度文明同样的程度

学术界曾经有一个“文明四要素”的标准,文明需要有城市、大型建筑、青铜器和文字。目前,由于只在殷墟发现大量青铜器及铭刻有文字的甲骨等遗物,据此,有学者认为,中华文明仅始于殷商时期。

近年来,众多国际专家学者面对面地了解了良渚遗址的考古情况。“良渚遗址作为5000多年前中国最早的区域性国家”逐步成为他们的共识。

国际考古学权威、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科林·伦福儒就表示,中国新石器时代是被远远低估的时代。良渚遗址的复杂程度和阶级制度,已经达到了“国家”的标准,这就是中国文明的起源。

2017年,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上,伦福儒再次表示,如果放在世界的框架内来看,良渚把中国国家社会的起源,推到了跟古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古印度文明同样的程度,四者几乎同时。

“现在国际学界判断文明的标准,更会从人类学角度考虑,看它的社会结构是否复杂。”中国建筑设计规划研究院总规划师、良渚申遗顾问陈同滨说,良渚所处的时代,是人类早期文明纷纷出现的时代。当时在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出现了古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和哈拉帕文明。而它是早期文明里,唯一以稻作农业和玉器为代表的。

在本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同样认为,良渚古城遗址为中国及该地区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认同、社会政治组织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证据,同时揭示了从小规模新石器时代社会向具有等级制度、礼仪制度和玉器制作工艺的大型综合政治单元的过渡,代表了中国在5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是杰出的城市文明代表。

【解析】 良渚先民的生活什么样

●良渚人吃什么?

2010年,考古学家在莫角山东坡发现一处因粮仓失火形成的废弃炭化稻米堆积坑。据测算,堆积的炭化稻米总量约1.3万公斤。后来,考古学家又在池中寺台地发现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的废弃炭化稻米堆积坑,初步测算炭化稻米总量是莫角山东坡堆积坑的10倍。这意味着良渚时期,稻作农业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除了发展稻作外,良渚先民还养殖栽培、渔猎采集,“饭稻羹鱼”的农业形态已经形成。良渚先民以稻米为主食,以猪、鹿为主要肉食,以鱼、螺蛳、蛤蜊等为水鲜,以甜瓜、菱角、葫芦等作为果蔬,饮食结构丰富多样。

●良渚人怎么出行?

经考古发掘证实,良渚人的常用交通工具,有用单根树干挖成的独木舟,以及用竹材捆扎而成的竹排。为这些竹制交通工具提供推力的,既有简单的竹撑竿,也有制作精细的木船桨。这两者均被发现于良渚古城遗址区的河道中。

良渚先民临水而居。考古队员在古城内发现良好的木构护岸遗迹。当时的河道两岸分布着成排房屋和临水码头,先民乘独木舟、竹筏穿梭其间。在优越的水上交通环境中,无论是主食稻谷,还是建筑材料,或者陶器等日用品,都可以通过水路交通运输到城内。

●良渚人崇拜什么?

或繁或简的神人兽面纹,是良渚玉器最主要的纹饰主题,也是神崇拜最直观的表现。完整的神人兽面纹,上部是头戴羽冠的神人形象,中间是圆眼獠牙的猛兽面目,下部是飞禽的利爪。

神人兽面纹在良渚古城遗址内被大量发现,遍布环太湖地区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北京大学教授赵辉认为,这种神人兽面纹在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内都有发现,且形态千篇一律,是良渚先民共同尊奉的地位最高乃至唯一的神祇,标志着当时社会有着高度一致的精神信仰。

良渚文化墓葬中蔚为大观的用玉情景,不仅表明以琮、钺、璧等玉器为载体的精神信仰已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同,而且显示出一种建立在等级分化基础之上的规范化用玉制度业已形成。这一制度的影响力一直延续到二里头、殷墟、三星堆和成都金沙等商周时代的遗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