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专版

留住崖沙燕,发展乡村游

崖沙燕生活在颍河北岸的沙崖上。 许昌报业全媒体记者 黄增瑞 摄

扫码看视频 体验乡村行

许昌报业全媒体记者 郝晋 黄增瑞

“看,在远处野生蒲草上方飞来飞去的就是崖沙燕,大部分是刚出巢的雏燕,在练习飞翔!之前,我们担心崖沙燕再也不回来了!”7月11日,站在颍河河道内,建安区榆林乡刘王寨村党支部书记刘建伟高兴地说。

刘王寨村辖区颍河河道长约1.5公里。10多年前修建的一座大桥,将颍河河道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大桥下流水潺潺,时而有人在河边行走。因近段时间降雨较少,大桥西侧水域面积较小。大桥向东数百米,颍河河道豁然开朗,水流清澈,绿树点缀其间,颇有江南水乡的韵味。

崖沙燕的集中栖息地在颍河北岸。这里是一片紧挨河道的沙地,沙地北面有一处沙崖,高约6米、长约200米。沙崖上密密麻麻分布着很多小洞,这些小洞就是崖沙燕的巢穴。沙崖上空,不时有崖沙燕飞过,并发出悦耳的鸣叫声。

“前几天,一只雏燕从沙崖上掉在地上,我看到后赶紧把它放到窝里。”刘王寨村村民刘吉非说,现在,村民都知道要保护崖沙燕,没有人愿意打扰它们。

这处沙崖过去是一个采沙作业场地。如今,这个区域被保护起来,明令禁止采沙。随着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崖沙燕成了刘王寨人最关心的话题。今年6月,央视新闻频道《24小时》用9分50秒的时间对刘王寨村村民自觉保护崖沙燕一事进行了报道,让刘王寨村的崖沙燕声名远播。因为崖沙燕,如今,到刘王寨村游玩的人越来越多。

“现在,我们村的崖沙燕很有名。我们初步计划依托崖沙燕及颍河的水域环境,发展乡村旅游。”刘建伟说,在颍河南岸,村民种植了李子树、葡萄树、石榴树等特色果树,前来游玩的人可以尽情采摘。去年,他经过考察,专门引进了新品种李子树,分给村民栽种。

村民刘晓江说:“颍河两岸多为沙土地,栽种的红薯吃着绵甜,花生也格外好吃。这些都是我们村的土特产。”

“我们村历史悠久,汉代砖瓦在地下分布广泛。”刘建伟说,刘王寨村距东汉时期曹操练兵台所在地城上村约4公里。相传过去有“八里地斜店街”之说,即从刘王寨村到城上村有一条繁华的街道,两侧是曹操麾下大将的行营或住宅区。在颍河河道南侧的一片荒地上,有两眼古井。古井采用陶质管道,分别呈红色和蓝色,陶管外有活性炭和沙石对井水进行过滤。如此精致的古井,绝对不是一般百姓能建造和使用的。据该村老人回忆,这两眼古井周边还有其他古井。另外,明清时期,刘王寨村筑有高大的寨墙,故得名刘王寨。至今,该村还有七八百米长的古寨墙遗迹。

“我们在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同时,依托崖沙燕打造更多景点,并种植特色农产品,发展采摘游,丰富游客的游览体验。”刘建伟说,在乡村振兴方面,通过对崖沙燕的保护,他们看到了生态文明对村庄发展的重要性。

刘建伟从2012年开始种植中药花卉。在他的带动下,目前,该村已有30多户村民种植200多亩中药花卉。“之前,我每年买肥料都会赊账,等给人家摘辣椒挣了工钱再还债。”59岁的村民王爱鲜说,自前年种植中药花卉以来,她再也不用赊账买肥料了。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刘王寨村注重生态文明、发展特色农业,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富裕之路。

党支部书记说心声

刘王寨村党支部书记刘建伟:

刘王寨村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颍河从刘王寨村流过,河道内鱼虾繁多,属典型的湿地环境。崖沙燕在这里栖息20多年。随着村民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该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初步显现,为发展乡村特色旅游提供了便利。村民要记住乡愁,留住颍河美丽的风光。

■ 记者手记

注重生态文明,村庄发展更有希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指出,要把乡村旅游、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作为一种旅游业态,其将对农民增产增收、农业多元经营、农村美丽繁荣起到一定作用。在这个方面,刘王寨村的旅游资源可谓得天独厚。

在刘王寨村采访,记者每到一处都能感受到村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提到古寨墙与汉代古井等文化遗迹,说起生活在这里的崖沙燕,不少村民对该村未来的发展充满期待。

作为村民致富的带头人,该村党支部书记刘建伟有头脑,身体力行,对村庄发展有思路。时下,刘王寨村围绕崖沙燕和颍河周边环境保护,挖掘独特的村庄资源,发展特色种植,谋划出一条有看头、能居住、可采摘的特色旅游发展之路。

刘王寨村七八百米长的古寨墙,相传东汉时期曹军留下的多眼古井,颍河滋润万物的水源和两岸郁郁葱葱的林木,以及栖息繁衍的崖沙燕……都是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独特元素。凭借沙土地生长的花生、小米、红薯、石榴、李子等农副产品,该村走出了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富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