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专版

敬老食堂让37位老人吃饱吃好

72岁的徐国勋在吃饭。 许昌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嘉 摄

徐召生、苏艳丽为老人盛饭。 许昌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嘉 摄

□ 许昌报业全媒体记者 吕正子 李嘉 通讯员 杨优贤

7月10日4时30分,东方天际刚泛起鱼肚白,禹州市鸠山镇西学村村民苏艳丽便揉着惺忪的睡眼来到西学村党群服务中心。该中心北侧有一排平房,是西学村敬老食堂,苏艳丽是主厨。

苏艳丽走进干净的厨房,打开和面机,倒入面粉、温水、酵母,搅拌、切割后将面块儿放入蒸笼。不一会儿,馒头的香气便飘满厨房。此时,苏艳丽的丈夫徐召生和70岁的村民王娇赶来,3人一起炒菜、烧稀饭。

西学村是禹州市鸠山镇下辖的一个普通山村,地处箕山腹地,村民多以打工、务农为生。该村有不少留守老人和孤寡老人生活难以自理。如何让这些老人老有所依,每天在家门口吃上热乎饭,成了西学村“两委”班子关心的问题。

今年年初,禹州市民政部门实施“助餐工程”,主要服务对象为60岁以上的人,重点为高龄、空巢、独居、特困老人,独生子女和“双女”父母提供助餐服务,西学村是首批试点村之一。3月18日,西学村敬老食堂开张,苏艳丽夫妻俩成为负责人。

7月10日7时许,老人陆续来到西学村敬老食堂。此时,香喷喷的稀饭、菜肴和白花花的馒头已经被端上餐桌。老人边吃边聊,欢声笑语充满西学村敬老食堂。

8时30分,早餐时间结束,苏艳丽夫妻俩和王娇一起刷洗碗筷。“近4个月来,我们每天都是这样度过的!”徐召生说,给老人做饭,他们力求卫生、有营养:饭菜绝对不过夜,种类尽量多;在提供主食的同时,搭配西瓜、香蕉等,让老人吃到时令水果。

忙完早餐,苏艳丽夫妻俩稍作休息。9时整,徐召生驾驶一辆崭新的机动三轮车出门了。“这辆机动三轮车买了不到一个月,专门用于买菜。”苏艳丽说,上级部门为西学村敬老食堂指定了采购地点,是鸠山镇的一家超市,距离西学村7公里。

10时30分,徐召生归来,原本空荡荡的机动三轮车车厢装满了米、面、蔬菜和水果。苏艳丽和王娇立即上前卸货,随即开始准备午饭。

“现在,在这里吃饭的老人有37位。这满满一车的菜看着挺多,也就够吃一天!”徐召生说,上级政策规定,到西学村敬老食堂吃饭的老人每人每月应交150元餐费,相关部门每人每月补助150元。这样,伙食标准达到每人每月300元,老人每天都能吃到肉和鸡蛋。

当天的午饭是鸡蛋捞面,佐餐水果是西瓜。不到12时,已有不少老人来到西学村敬老食堂等待。

“老徐,你才从城里回来没几个月,肚子就圆起来了!”

“那可不是,都是沾了西学村敬老食堂的光!”

老人你一言我一语地闲聊,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不过,坐在一旁的村民徐国勋皱起了眉头,把徐召生拉到一边说:“生,从今天起要注意控制老人的饭量。尤其是晚饭,让大伙儿吃八成饱就行了!”以前,这些老人缺乏照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现在,有了西学村敬老食堂,便把控不住饭量了。

徐国勋今年72岁,在西学村当了40多年村医,如今虽然退休了,但对该村老人的身体状况了如指掌。通过体检,他发现不少在西学村敬老食堂吃饭的老人近来体重有所增长,这对他们的身体不好。

西学村敬老食堂19时提供晚饭。因此,17时,苏艳丽夫妻俩便开始择菜、和面、炒菜……此时,两人虽然动作麻利,但脸上已露出疲态。

“村里办敬老食堂,就是要让老人每天都吃上热乎的饭菜。自从你们夫妻俩负责西学村敬老食堂后,村里空巢老人和孤寡老人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以后,只要你们把对待老人的责任心保持下去,西学村敬老食堂就会越办越好。”西学村党支部书记陈改范对苏艳丽夫妻俩说。

听了陈改范的鼓励,苏艳丽夫妻俩又提起了干劲儿。20时30分,送走最后一位老人,打扫完卫生,苏艳丽锁上了西学村敬老食堂的大门。苏艳丽夫妻俩驾乘一辆电动车回家,前方是蜿蜒的乡村小路,头顶是满天繁星,等待他们的将是新的一天。

党支部书记说心声

西学村党支部书记陈改范:

西学村地处禹州市西部山区,地理条件并不优越。我担任该村党支部书记10年来,一直在寻找脱贫的路子。如今,鸠山镇正在打造旅游乡镇,西学村要搭上这班“便车”,发展旅游业和种植业。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人杰地灵、环境优越、产业兴旺的新西学村会出现在世人眼前。

■ 记者手记

做好农村养老工作有助于乡村振兴

做好农村养老工作,打造农村养老体系,让农村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对乡村振兴是一种助力。党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就是要让乡村迸发出新活力。农村老人作为目前乡村的主要居民,有权利享受乡村振兴带来的成果。打造农村养老体系,是增强他们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途径。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走出乡村的人才吸引回来,是充实农村人才队伍的重要手段。如今,依然生活在乡村的老人,是在外拼搏的游子联系故乡的纽带。做好农村养老工作,让农村老人健康、快乐地生活,可以为游子留下一份“乡愁”。

做好乡村养老工作,有助于培育文明乡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相关部门在乡村建立专门的养老体系,可以为年轻人起到示范作用,有利于文明乡风的形成。